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

说起袁隆平,很多人会说,是袁隆平养活了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人,他做出的贡献解决了当时农地的困难 。那么你知道袁老的故事和事迹有哪些吗?下面带来了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欢迎阅读,

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

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一)
如果说母亲带领他祭拜“神农洞”只是为袁隆平的学农之门开了一条缝,那么那次初秋的游园之行则彻底为袁隆平打开了立志学农的大门 。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 。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 。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 。
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 。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 。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 。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
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二)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 。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 。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 。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 。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_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 。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 。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 。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 。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 。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
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三)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学校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 。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校,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学校,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 。第二,想赴重庆求学 。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 。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
【袁隆平的故事及个人事迹怎么写】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