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怎么写

【《边城》读后感怎么写】《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 , 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 排名第二位 , 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那么《边城》读后感怎么写呢?

《边城》读后感怎么写

《边城》读后感范文(一)
夜阑人静的夜晚 , 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 , 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 , 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 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 , 情节简朴优美 , 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 , 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 。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 , 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 , 深知不能够勉强 , 主动退出了竞争 , 驾船下辰州 , 好忘却那里的一切 , 却不幸遇难 , 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 , 但是哥哥为此而死 , 使他心中压抑 , 又对老船夫有误会 , 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 , 在等着 , 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 , 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
如诗的边城 , 诗意地演绎着人生 , 诗意地演绎着生活 。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 , 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 。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 , 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 , 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 , 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 , 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 , 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 。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 , 亲情固然重要 , 但是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 , 也是可悲的 。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够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 , 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 , 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 。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 , 她才如梦初醒 , 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 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 , 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 , 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看过《边城》 , 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 , 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 , 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 , 争取了 , 得不到 , 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 , 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
《边城》读后感范文(二)
“黄昏来时 , 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 , 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最初接触《边城》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 那是高中课本里的选段 。一开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写景技巧所吸引了 。“空气里有泥土的气味 , 有甲虫的气味”“甲虫的气味”这么微妙的的东西都能进入作者的视野 , 可见作者的确是写景的圣手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 , 第一次读了《边城》 。
《边城》一般的语言讲述了川湘交界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 。小说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节 , 而是作者用吊脚楼、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在这里没有你死我活、尔虞我诈 , 没有封建礼教、政治压迫 , 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里的人们也都保留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纯洁无暇 , 纤尘不染 。一套固有的习惯支配着人们行事 , 完全做到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间和谐一致亲密无间 , 处于一体化状态 。人们都如同老船夫那样“他从不思索他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 只是很忠实地活下去 。代替了天 ,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如平静清澈的一池秋水 , 无波无澜、无沟无陵、无杂质无异味 , 俨然一个天人合一 , 物我两忘的世界 。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 , 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翠翠的17岁的女孩子与团总顺顺的儿子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读完小说 , 给人感性层面的的感觉就是小说至始至终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 给人一种忧伤的唯美 。作者用平淡的笔触讲述着故事 , 没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 。就如同一个老妪絮絮的讲述着一个美丽的童话 。这个童话里没有大快乐 , 没有大悲伤 , 没有澎湃的激情 , 没有坚定的信念 , 没有顽强的追求 , 没有执着的坚持 ,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平淡而闲适的生活 , 一切都显得平和冲淡 。甚至读完小说都对翠翠的行为感到惊讶:恋人的生离只是在心中漾起几缕涟漪 , 亲属的死别不过是哭泣一阵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 , 但在小说整体风格的陪衬下却显得十分协调 。我想这大概是由于沈从文先生不愿破坏边城在世人心中宁静和谐的美好印象而有意为之吧!试想 , 宁静的边城突然来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抢地 , 多杀风景 。这样 , 翠翠本该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绪被“和谐”掉 , 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不得不佩服沈从文先生的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 。
这就是初读《边城》时的一些想法 。如今再读 , 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