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月二要吃饼。!二月二龙抬头吃的豆子叫什么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料豆?
二月西北,山东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 。
【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 。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 。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
二月二吃闷子,为什么?
说起二月二,跟龙抬头有关 。有文记载,传说二月初二这天,要从沉睡中醒来,人们焚香祭祀,祈求龙神抬头,春天来了,布云兴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又是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的节令活动十分丰富,又设计安排相应的吃食 。二月二这天,有的地方吃面条,称龙须面,烙饼叫龙麟,饺子又叫龙牙……都与龙身贴近 。惟有天津,这天吃煎闷子,美其名煎龙麟 。台湾有位女作家叫刘枋,写《吃的艺术》有天津菜专著称“烹大虾段、侉炖鱼、贴饽饽熬小鱼、炸蚂蚱、炒菜捞面、锅巴菜、煎闷子、煎饼馃子、包子”为天津菜 。看起来很不全面,也失准确 。细读了津门烹饪老前辈们 1977年编著的《天津菜谱》,冷、热、汤菜荟萃,竟多达 1117款,当然不包括锅巴菜、煎闷子等,那不过是天津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煎闷子为天津独具特色名吃,是确定无疑的 。闷子为淀粉熬制而成的“冻子” 。优质的闷子应是用绿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 。煎闷子无须用油过多,否则难以煎成两面黄嘎 。拌闷子的调料,用麻酱、醋、盐加适当的水搅好,放入蒜泥即可 。吃煎闷子配烙大饼,薄饼就更妙了;再炒一盘鸡蛋,一盘青菜、绿豆菜、菠菜或俏上香干,都是爽口又清香的一顿美餐 。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猪头肉
在东北,二月二要吃猪头肉,有条人家从市场上买回整个的猪头,燎净上面的须毛,放大锅里烀,烀熟了,在烹调上用些功夫,猪耳朵,猪舌头,一盘盘端上桌来 。二月二吃猪头肉,意在应和“龙抬头”,寄望一年吉祥 。孩子们总纳闷,猪头和龙头有什么关系呢?但有节可过,有肉可吃,总是让人高兴的 。
小的时候,每到农历二月初二,都会听老年人说起“二月二,龙抬头”的句子,在儿时的记忆里,这个“龙抬头 ”的日子要“剃龙头”,再就是要吃猪头肉了 。那时人们生活水平很差,只能买一点点猪头肉,筋道的拱嘴和有脆骨的耳朵比较金贵,要留给大人吃,在那虽贫穷却欢乐的日子里,猪头肉这道美食却成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
忽然好奇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于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北方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改善伙食,每天饭菜都要见点肉,三十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十五吃元宵 。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能留在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才能吃 。“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开始抬头,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这一年的风调雨顺 。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 。后来,“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成了吉祥的象征 。
关于为什么要把猪头当作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据资料记载,渊源可追溯到先秦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与猪头入馔有关的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俱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亮,熟软甚堪玉箸挑 。若把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大喜之余,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
如今,猪头肉已算不上是珍馐佳肴,但这个民间传统节日却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龙抬头”让我们对春天充满了崭新的希望 。
为什么二月二要吃饼 。
为什么二月二要吃饼 。
二月二为什么要吃炒豆子呢?
【二月二龙抬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
明代已见此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 。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 。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 。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