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观李鸿章面相/历史上有很多人佩服曾国藩,他到底有多厉害

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是性格不合 , 还是纯属政见不和?
关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 , 什么“路线”、“湘淮之争”、朝廷故意挑拨等等都是阴谋论 , 都是后人的臆想 。这里告诉你二人不和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做过当年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将领 , 然而 , 二人却长期不和 , 巅峰对决相争长达数十年之久 。凡是你支持的 , 我肯定反对;凡是你反对的 , 我肯定支持 。

后世一些学者称二人是路线之争 , 说什么 , 左宗棠走的是林则徐路线 , 李鸿章走的是穆彰阿路线 , 这想像也让人服了 。还有一些学者指称二人之争是湘淮二系地盘之争 , 更让人无语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清廷故意挑起矛盾 , 引起二人相争 , 起到驾驭重臣的作用 。

这三种观点都是人们臆想 。明眼人看到 ,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主要在于 , 一个主战 , 一个主和 。但二人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 , 最典型的莫过于塞防与海防之争 , 只不过左宗棠更重意气 , 不屈服;李鸿章更圆滑 , 重现实 。至于湘淮之间本就联为一体 , 曾国藩裁湘留淮之计 , 本就不涉及左宗棠 , 后来左部所属湘军赴西北 , 李部所属淮军留在东南 , 风马牛不相及 , 何来地盘之争?对于两位重臣 , 清廷都倚重很深 , 假如真的故意挑起矛盾 , 于大局何益?

要探寻李左二人为何长期相争 , 关键要明白二人相争起于何时何事 。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关注 。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第一个入室弟子 , 始于曾国藩京官时期 。到1858年底 , 在安徽作战失败后的李鸿章到江西来看望在曾国藩手下管理粮台的哥哥李瀚章 , 打算到老师手下来做事 。李瀚章也向曾国藩推荐了这个弟弟 。然而 , 对于李鸿章这个学生 , 曾国藩非常了解他才高气傲 , 自然希望他能来做帮手 , 但为了煞一煞其傲气 , 磨一磨他的性格 , 在去湖北与胡林翼商讨进军的路上 , 经停东流时 , 与李鸿章等人相见 。李鸿章也陪同恩师走了一段路 , 但曾国藩故意不提李鸿章入幕一事 , 并非传言中所说 , 曾国藩故意一个月不见李鸿章 。直到1859年 , 李鸿章正式提出入幕 , 曾国藩才答应他 。

左宗棠直到1860年经长沙劣幕案后才进入曾国藩幕府 。此前他一直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 , 为湘军保障后勤 , 贡献很大 。

二人在曾国藩身边共事并不长 , 这期间 , 不见二人有什么亲密的互动 。1861年曾国藩同时保举左宗棠和李鸿章 , 一为浙江巡抚 , 一为江苏巡抚 。然而 , 奇怪的 , 左宗棠的任命很快就下来了 , 李鸿章的却没有批复 。可以想象李鸿章之泱泱不乐了 。

左宗棠于1861年进军浙江 , 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回安徽招募淮军准备进兵上海 , 1862年3月在曾国藩的再次保举下才获任江苏巡抚 。

从此 , 一个在浙江一个在上海 , 各自自立门户 , 保障长江下游 , 省去曾国藩的后顾之忧 。二人关系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

但是 , 左宗棠自立门户后 , 对曾国藩以怨报德 , 渐次产生了矛盾 , 使李鸿章更加疏远左宗棠 。

1863年二三月间 , 左宗棠误解曾国藩奏折中关于“歙南”二字的含义 , 曾氏说的“歙南”本是指安徽的歙县南乡 , 左公却误以为是浙江的歙南 , 误会曾国藩“扫清歙南”是与左宗棠争功 。因此 , 左公对曾国藩“大逢其怒” 。

这一情形 , 天下皆知 , 李鸿章不可能不知 。连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都愤愤不平 , 认为左公“赋性褊躁 , 不记人善” , 称其“小人得位 , 无礼至此” 。李鸿章心里不可能不对左宗棠敬而远之 。

在李鸿章收复苏州、左宗棠收复杭州之后 , 曾国藩兄弟对久攻南京不下而忧心忡忡 , 曾国藩和朝廷都希望李鸿章能回援南京 。但主攻南京的曾国荃极不愿意 , 不想自己百战之功被人插手 。李鸿章聪明之极 , 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候去插一脚 , 背上一个抢夺曾氏兄弟功劳之嫌 。面对朝廷的催逼 , 李鸿章多次找借口推却 , 为了免除抗旨嫌疑 , 李鸿章不得不找点事干才行 。

于是 , 他瞄准了浙江的嘉兴和湖州 。本来 , 李鸿章身为江抚、左宗棠身为浙抚 , 有着各自的辖区 。两人本就才干相当 , 心理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 。但是 , 上海的位置很特殊 , 处在江苏和浙江之间 。李鸿章既不想去援南京 , 又想找事做 , 同时 , 如果浙江没有肃清 , 他也不放心离开上海 。

这样 , 李鸿章便转向浙江进兵 , 围攻湖州、嘉兴 。曾国藩的弟弟老九于此关节上却看得有先见之明:“少泉(指李鸿章)兼顾浙事 , 其心迹未尝不好 , 然终恐与左帅龃龉之日 。”

左宗棠心高气傲 , 肯定不希望李鸿章插手浙江军事 。这不 ,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 正是因为李鸿章兵进浙江 , 埋下了左李长期相争不和的种子 。

李鸿章前攻嘉兴 , 城内太平军欲降 , 李鸿章顾及二人关系 , 主动咨商左宗棠 , 然而左公却不予理睬 , 原因有二 , 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李鸿章能收降成功 , 二是摆明了就是拒绝了李鸿章的帮助 。没想到李鸿章竟然成功收复嘉兴 。左宗棠因此有“金丹将成 , 必有魔忧”之信 。本属于自己的功劳 , 却让李鸿章摘了果子 , 二人之怨 , 由此而结 。

聪明的李鸿章这个滑头耍得让左宗棠非常恼怒 , 长兴、湖州是左宗棠的辖区 , 左公又并未请他帮忙 。李鸿章不去帮助攻打南京 , 却来帮自己 , 这让志在大功的左宗棠情何以堪?感谢自然别说 , 从此便记恨在心 。

由此可见 , 二人不和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瑜亮情结 , 恰好李鸿章做人做官方面要圆滑得多 , 重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 左宗棠则只争事功 , 一心想为国家出力 , 不顾虑官场和舆情的看法 。二人的瑜亮情结 , 在曾国藩死后 , 更加明显 , 矛盾便公开化 。以曾氏门生长自居的李鸿章对以怨报德的左宗棠处处相争 , 二人互不相让 , 进而引发成政见之争 , 互相拆台 , 这种“巅峰对决”于国于私都不利 , 不免令人唏嘘 , 值得今人反思 。

历史上有很多人佩服曾国藩 , 他到底有多厉害
作为有清一代的中兴名臣 , 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官之道颇受现代人的推崇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 , 可能有诸多因素 , 但他广泛网罗人才 , 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 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 , 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在政治上 , 他认为“国家之强 , 以得人为强” 。在军事上 , 他强调“用兵之道 , 在人而不在器”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 , 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
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一次 , 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 , 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 , 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 。曾国藩散步回来 , 李鸿章说明来意 , 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讲:“不必了 , 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 , 办事小心 , 让人放心 , 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 , 不值得信任 , 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 , 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 , 可独当一面 , 将来作为不小 , 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 , 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 。
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 , 见到那三个人 , 走过他们身边时 , 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 , 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 , 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 。中间那位 , 表面上恭恭敬敬 , 可等我走过之后 , 就左顾右盼 , 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 , 因此不可重用 。右边那位 , 始终挺拔而立 , 如一根栋梁 , 双目正视前方 , 不卑不亢 , 是一位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 , 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观人于微” , 并且准确率极高 , 全赖其“积久而有经验” 。对于发现、造就人才的方法 , 曾国藩概括为八个字:“得人不外四事 , 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 , 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 。曾氏求贤若渴 , 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者 , 断不敢轻视” 。每到一地 , 每与人通信、交谈 , 都恳求对方推荐人才 。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 , 将所见所闻 , 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 。他的《无慢室日记》中 , 专设“记人”一项 , 记录了一大批被推荐的人名 , 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 。曾氏提出 , “衡才不拘一格” , “求才不遗余力” , 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 。曾氏幕中经人推荐入幕的人甚多 , 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 , 并从中发现了大量人才 。
慎用 ,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 。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 , 用人必先知人” , 而且收之越广 , 用之越慎 。曾氏用人十分谨慎 , 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 。为此 , 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 , 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 , 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对于招揽到的人才 , 一方面用其所长 , 尽其所能 ,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 , 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 。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雄” , 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 , 一时无二 。
勤教 , 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 。曾氏认为 , 人才 , 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 , 咸丰十一年 , 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 , 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 , 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 , 竟然没有相见 , 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 。其实 , 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 , 而是看李心地高傲 , 想挫一挫他的锐气 , 磨圆他的棱角 。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 。此后 , 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 。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 , 我跟过几位大帅 , 糊糊涂涂 , 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 , 如同有了指南针 。”曾氏的苦心栽培 , 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
严绳 ,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 。曾氏律己甚严 , “自立准绳 , 自为守之” , 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 , 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 。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 , 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 , 从小处做起 。对属下的管教 , 能区别不同对象 , 不同对待 , 或者以勉励为主 , 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 , 而规过于私室” , 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 , 幕僚共计四百多人 , 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军队和地方的高级干部 , 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 , 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颖悟与睿智 。
喜欢历史 , 就回到文章开头 , 点“关注” 。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做人交友八交九不交 , 近君子而远小人 , 你怎么看呢?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 与胡林翼并“曾胡” ,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 封一等毅勇侯 , 死后谥号“文正” , 后世称“曾文正” 。
他的一生可谓传奇 , 他的故事也激励了无数的人 ,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坦言 , 自己曾一度抑郁 , 因为读了曾国藩的故事幡然醒悟 。

在为人处世上 , 曾国藩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个宝贵的借鉴意见 , 比如 , 在交友方面 , 曾国藩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八交九不交” 。
交胜己者;交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 , 只有从比你强的人身上 , 你才能学到东西 。孔子曰:三人行 , 必有我师 。我所说的 , 比自己强的人 , 并不一定是各方面都甩自己很远的人 ,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 所以我们交友是和这个人的长处交朋友 , 学习别人的长处 , 为我所用 。

交德盛者;就是交友要选择道德高尚的人 , 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你身边的人的质量决定了你的质量 , 你身边若都是些歪瓜裂枣 , 那么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不高 。
你要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 ,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 , 所以 , 努力提升自己 , 结交道德高尚的人 。

交趣味者;有趣的人 , 总能发现生活中的趣味 , 你也不想和一个呆板无趣的人做朋友吧 。
趣味是生活的调味剂 , 交一个有趣的朋友 , 你的生活都会变得有趣起来 。

交每事吃亏者;吃亏是福 , 生活中那些能吃亏的人 , 是值得深交的人 , 他们能够隐忍 , 不计较点滴的得失 , 不计较蝇头小利 , 是个心胸宽广之人 , 这样的人 , 你跟她交朋友 , 他会事事为你着想 , 为你考虑 。

交直言者;忠言逆耳利于行 , 生活中有一个敢说真话的朋友也是一件幸事 。很多时候我们听惯了别人的吹捧和恭维 , 飘飘然 , 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 , 那么 , 其实我们是非常需要一个说真话的朋友的 , 能够帮我们指出自己的错误 , 促进我们的成长 。

交志趣远大者;有远大志向的人 , 往往有过人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 跟优秀的人一起 , 自己也会变得优秀起来 。他会督促你一起健身 , 监督你学习 , 帮助你控制饮食 , 跟你一起完成人生每个关键时刻的目标 , 带你一起进步 , 成为更好的人 。

交惠在当厄者;锦上添花的人很多 , 但是雪中送炭的却没有几个 。而那些雪中送炭的人才是值得我们交往一生的人 。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显现一个人的人品如何 。

交体谅人者我们身边不乏有一些总是喜欢无理取闹的人 , 一点点的小事都喜欢斤斤计较 ,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拿出来说道 , 很烦人 , 人生本来就有讲很多烦心事儿 , 快快乐乐的不好吗?为什么非得吵架呢?

【胡林翼观李鸿章面相/历史上有很多人佩服曾国藩,他到底有多厉害】曾国藩的人生事迹总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 通过读他的故事 , 我们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 为我们以后在社会上行走江湖有很大的帮助 。

曾国藩 , 左宗棠 , 李鸿章 , 胡林翼 , 他们之间的脉络关系如何?谁的官职大?
他们都属于清末的地方官员 , 只能解释到这里了
胡林翼如果不是早死 , 他的成就和影响能赶上曾国藩和李鸿章吗?
也许吧 , 胡林翼的能力跟性格都是很优秀的 , 也是才华横溢 , 只可惜英年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