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1、农历中也是把一年分为四季,立春是春季的开始,农历正月到三月是春季,一次就是夏秋冬季孟仲季代表什么月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2、接下来看一下孟仲叔季,孟(伯)仲叔季是按照大小(先后顺序)排列,通常情况是指兄弟的大小排列 。
3、看释义,孟仲叔季也常常用于四季的表达中 。
4、孟可以表示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 。孟春就表示春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正月,孟夏表示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的四月,同理梦秋和孟冬就是农历的七月和十月 。
5、再来看看仲的解释,仲可以表示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 。仲夏应该是大家听到的最多的词组吧,它是指农历的五月,仲春、仲秋和仲冬分别指农历的二月,八月和冬月 。
6、再来看看季的解释,季可以表示最末的(一般表示时间),季春也就是春末,通常是指春天的最后一个月 。所以季夏、季秋、季冬分别指农历的六月、九月和腊月 。
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其实是早就创造出来了,在甲骨文当中已经有所辨识,也是用以表达序列,比如一些帝王的名讳便是如此,像商朝就有盘庚、帝乙、帝辛等等名号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需要知道的是,用干支来纪月、纪日是很早就有的传统,无法确定起于何时,但用于纪年的做法却要晚得多,起码在西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制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根据现有典籍的纪年称谓变化可以肯定,干支纪年以国家政令来推行的时期是东汉元和二年,而其实际上的普遍应用应该还要更早一些,但最早不能早于西汉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西汉时期,干支纪年和“星岁纪年”是混杂的一种新规则的诞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过渡的阶段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所以,如果要探究干支纪法的源头,那么只需要找到原有纪年方式和干支纪年方式混用的一个时期就可以了,而这个时期就是西汉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在“干支纪年”之前,我国古代除了用君主谥号的方式纪年之外,最通用的纪年方式就是“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两个阶段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岁星”纪年,顾名思义,就是以“岁星”为参照物的纪年方式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岁星”也就是木星,古人早就观测到,以地球为不动点来算,木星绕地一周的时间为十二年 。同样的道理,古人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在地球上的投影就被称为黄道平面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西方有“黄道十二宫”,分为十二个星座,中国也同样如此,将黄道平面进行了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或“十二星次”,并且为之取了一些专有名称 。由西向东依次为: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星纪、玄枵(xiāo)、诹訾(zōu\’zī)、降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chūn\’shǒu)、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xī\’mù)如果木星运行到某一个区位之间,这一年就纪为“岁在XX” 。比如木星运行在“星纪”这一区域,就纪为“岁在星纪”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这样的描述在古籍中非常常见,比如: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

文章插图
《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不仅如此,因为同样都是“十二”这一数字,古人就将十二星次名称和十二地支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这个表格能看出来,木星由西向东运动,和十二地支的次序正好相反,这样就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假想了一个和木星运动方向相反的虚拟天体,被称为“太岁” 。
于是,“星岁纪年”就从“岁星纪年”阶段发展到了“太岁纪年” 。
十二太岁年和十二星次一样,都有自己专有的名称:
摄提格、单阏(chán\’yuān)、执徐、大荒落、敦牂(dù\’zāng)、协洽、涒滩(tūn\’tān)、作噩、阉茂(yǎn\’mào)、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这些名称很拗口,但也能在典籍当中见到 。
比如屈原《离骚》当中: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就是指“摄提格”,是太岁纪年的表达方式 。
同样,十二太岁年和十二地支也一一对应起来:
这样一来,纪年就方便多了,岁星运行到“星纪”这一区域,那么相应的太岁就对应着“析木”,析木对应的十二地支为“寅”,所以被纪为“太岁在寅”,也就是“摄提格”这一年 。
而这一纪年方式还是不完善,所以在西汉时期还在发展,就出现了与天干对应的“十岁阳”之说,并且和“十天干”一一对应:
于是,我们在古籍当中就看到了用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连在一起纪年的表达方式,并且在后来干支为主的纪年中,有些史家依然会用这样的表达 。
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 。那么,既然“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可以连在一起,那么直接将其所对应的“天干”和“地支”对应起来不就更方便了吗?
所以,司马光的那一条记载,翻译过来其实就是甲辰到戊申一共五年时间 。
那么,既然“十岁阳”的诞生是在西汉时期,那么天干与十岁阳的对应关系自然就是在这一时期了 。
于是自然可以推断,将天干地支连起来用于纪年的方法最早也不能早于西汉 。这在西汉流传下来的一些典籍当中也能得到印证,这一阶段当中的史书里,有很多都是干支纪年和“星岁纪年”混用的 。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当中以干支纪年来叙述西汉历史的典籍,其用法是根据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与天干地支的对应关系推断而出的 。
又因为天体运行的时间是一个约数,和人为划分的时间有所出入,那就导致了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和后来的干支纪年在起止时间上并不是完美对应的 。
所以对于西汉年代用干支纪年表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些微的差异 。
天干地支在纪月与纪日中的应用古人也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在先秦古籍中曾经出现的“十三月”或者“十四月”都是闰月,最初只是直接加在年尾,但并不常见 。
而“十二”这个数字,正好是月份和地支相对应的,所以只用一个地支就能充分表达,这也就是古代的“月建”制度 。
在用地支来表示月份之前,古人也曾经给十二月取不同的名称,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和孟仲季三个排行联系起来,就出现了孟春、仲春等等称呼,正好是十二个 。
《楚辞·哀郢》当中: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仲春”其实就是指夏历当中的“二月” 。
除此之外,古人还曾经给每一个月起一个不同的名称,在《尔雅》当中有记载:
就像我们提到过的《离骚》示例: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摄提”是指“摄提格”,而“孟陬”就是指正月而言的 。
基于此理,人们将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对应,用地支的名称来表示月份 。
在古代传统当中,“冬至”这一节日是非常重要的,至今南方依然有“冬至大如年”的风俗,所以就将冬至所在的那一个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用“子”来代称 。
冬至一般在一年中的第十一月,所以就被纪为“建子之月” 。以此类推,正月其实就是“建寅之月” 。
屈原《离骚》中的那句话,其实就是在说其出生的时间为寅年、寅月、寅日 。
十二个月份往往只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因为正好可以循环使用,不存在缺少或冗余的现象,而一日之内的十二时辰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只用一个地支名称来表示 。
至于说用干支来计算月份和时辰的说法,其实只是用于生辰八字的推算,并没有流行开来 。
而已“干支”纪日是比较常见的手法,和干支纪年的方法是一样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结合,形成六十对组合,以“甲子”开始,以“癸亥”为终结,循环往复,所以说“六十年一甲子” 。
值得注意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一共是一百二十组,那为什么会只用“六十”这一数字呢?
那是因为,配对的方式只能为奇数与奇数组合,偶数与偶数组合 。
比如说,有“甲子”,但不会有“甲丑”;有“乙丑”,但不会有“乙寅” 。以此类推,正好六十个组合 。
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了 。
比如《左传》当中:
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至于说“辛丑“换算成公元纪年纪日的方式到底是哪一天,这个只能依靠后人推断出的春秋长历了,是鲁隐公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为公元前722年5月23日 。
总结一下:干支纪法里,纪月和纪时都只是用了干支中的十二地支,并没有流行出干支共用的形式 。
纪日的起源非常早,不能确定具体时代,干支纪年方式的应用是不会早于西汉的,大规模推行是在东汉时期 。
【孟仲季代表什么月,孟仲季在月份中如何使用?】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