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一件事情从心底里面的来触动自己让人发愤的话,这个人是不会开启自己主动学习的道路的 。而如果不是内心极端困惑的话,也就不会苦苦思索而最终有所启发了 。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里面说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是多次的犯同一个过错,以至于让自己痛的彻骨铭心的话这个过错都是难以去主动改正的 。对于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为此感到困惑不解而冥思苦想的话,也就不能彻悟其中的道理 。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工作,都不是自己主动的,而是被社会裹挟后进行被动的应付 。常人去学习,去工作,要么是为了升学,要么是为了生存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去学习并不是为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去工作也并不是为了一个什么追求 。
所以,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于学习都是在应付考试,因此对于知识也就有点流于表面,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去对一个道理进行一反三的话,他很可能就做不到 。
做不到举一反三的话,你就不能够算是真正的弄懂了这个道理(你不能够进行举一反三的发挥怎么能够算是弄懂了这个道理呢) 。而我们要彻底的弄懂这个道理就只有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而人要主动的学习、思考是要有一个动力去促使的,这个动力就是“愤”,只有一些触动人心让人发愤的事情才能够让人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什么意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译文?

文章插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译文?

文章插图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译文?】出处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进行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