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竹简也称竹书竹简简笔画,是秦汉以前的一种书写材料,在山东,湖北,湖南都有发现,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 。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 。竹简也叫“牍”,适合大众化阅读,打破了只有上层社会才可以识字的垄断现象 。对促进文化的传播气到了很大的作用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在纸出现以前,人们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就选择了竹子为书写材料,但是,并不是直接在竹子上写字,还要经过加工,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 。其中“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 。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 。还需要在竹生上打孔,最后用绳子穿起来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穿竹简用的绳子,一般用熟的牛皮绳,因为人们看书要翻动,牛皮绳比较耐磨,但是也有用丝线和植物的纤维穿竹简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谢谢邀请,既然题主问“石碑类文物”,那么,先要说一下什么是碑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所谓的碑,原本是古人在办丧事的时候,立在墓穴外的大石板,石板上面有一个圆孔,利用它来扣牢栓棺材绳索,然后慢慢的把棺材放下去 。所以,《说文解字》中“碑”是“竖石也”,也就是一块石板 。
西汉晚期,这种石板上开始有人刻上文字,放在墓前,称为墓表;再之后,上面刻的信息越来越多,成为墓主的传记,就被称为墓碑,晚唐陆龟蒙解释说“碑者,悲也” 。
如果题主问的是墓碑,那么,现存最早的墓碑都是东汉时期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四月立的袁安碑,现存河南博物院 。
如果题主问的并非立于墓前的碑,而是指具有纪念性的刻石,那么最早的应出于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219年),始皇开始东巡,每至一处均刻石以颂扬其丰功圣德,共有七处刻石,今仅存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的少量残石 。照片中是国博展出的琅琊刻石 。
竹简类的话,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竹简,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记录曾侯乙随葬品情况的遣册,共有204枚,距今2400年 。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
相信大家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写字和读书都是从左向右,很少存在从右往左的习惯,但是古人为什么写字时是从右向左,自上而下呢?简单说起来有4个方面的原因: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1.竹简上形成的习惯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们一直是用竹简记载东西的,为什么是自右向左呢?那是因为,右手执笔,然好写完一根就顺势把写好的往左边推过去,这样好排序,又不易弄混淆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

文章插图
2.以右为尊
汉字的从上而下,从右而左,也反应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就比如右丞相就比左丞相大,右将军就比左将军大,太学称右学;“左迁”代表贬官;“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这些统统反应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就是右大于左,这也是汉字从右往左写的一个原因 。
3.方便阅读
想象一下自己拿着竹简,会怎样摊开读右手摊?还是左手摊?好像都不太重要,因为你怎么摊取决于卷的人怎么卷,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卷竹简的人就只能是从右往左卷了,这样从右往左写的竹简也可以不摊开就可以一点点看到 。
4.和人的本身机制有关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 。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 。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
那么我们现在的阅读和书写方式是什么时候统一变更的呢?
最早提议汉文横书的是陈嘉庚先生,那是1950年政协会议上,他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称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 。
【竹简简笔画:竹简的穿绳方法】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横排横写的书籍,写字从左到右也是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