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半圣人,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嘉庆年间的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塘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农家,兄妹九人,他为长子,五岁启蒙,六岁入私熟 。之后一直在道光年间碾转就读,道光18年,参加会试,成功登榜,殿试位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河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随后十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道光三十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 。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曾国藩向咸丰进言“今日事务,首在用人”,并上书直指咸丰的过失,咸丰阅后始怒后心服,并对其加以褒答,署刑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三个半圣人、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这支腐朽的武装屡战屡败,不堪一击,清政府多次颁发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此时曾国藩正在老家为逝去的母亲守孝,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咸丰三年,曾国藩借清政府急于寻求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湖南家乡一带,依靠师徒、兄弟、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不同于政府军的新军 。后来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战事失利,曾投水自尽被人救起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路高歌猛进,数次将太平军打得流花流水,最终攻占南京,湘军声威大振 。同治四年奉命追剿捻军,但最终全部失败 。再后来曾国藩主办洋务,较有成效,还回任过两江总督 。曾国藩作为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重视人才的任用,改革军制,倡廉政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处置贪官污吏,为延缓清王朝的覆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态势来看,曾国藩是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他的政治、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并在学术著述上也很有成就,他不是一个人们认为的小人,把他称半个圣人,一点也不为过 。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我们现在都知道,儒家评价圣人有三条标准,即立德、立言、立功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 。其实,儒家的圣人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标准变了,圣人也就变了 。

三个半圣人,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文章插图
孔子在创立儒家思想时植入了圣人观念,把仁德(即达到了“仁”的道德境界)作为圣人标准,并把上古时期的君王尧、舜、禹、汤、文王和武王奉为圣人 。
三个半圣人,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文章插图
后来,孟子降低了圣人标准,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崇高的道德境界,不一定做过君王,也可以是圣人 。在这个标准之下,孔子首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圣人,伊尹、周公、伯夷、柳下惠都升格为圣人了 。
三个半圣人,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奉为封建正统思想 。后来随着佛教东渐和道教兴起,儒家经过了千年之衰,受到了佛教和道家的严重挑战,直到宋代理学家糅合佛老思想,创立新儒学,儒家思想才重新回到封建正统地位 。为了适应新的历史发展要求,儒家圣人标准也与时俱进了,从内在道德扩充到外在事功,即从“立德”扩充到“立德、立言、立功” 。
“立德、立言、立功”最早见于《左传》,出自鲁国大夫叔孙豹之口,作为不朽的标准,后被理学家引为圣人的标准 。
无论老标准,还是新标准,孔子无疑都是圣人 。
为什么说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我反对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一、文无第一: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任何讨论文人水平高低的帖子其实都毫无营养,把某人捧高到神的地步,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对历史的无知 。
二、学术水平:如果仅从学术水平来讲,这三个人也并非高不可攀,就比如墨子和孔子之间,你要说影响力,那当然是孔子大,但墨子的学术水平就一定低于孔子吗?甚至可以说,在逻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时空学等方面,墨子都都资格算得上中国科学技术的奠基人(或者说祖师爷),即使在孔子擅长的文学的政治学领域,墨子也只是部分主张不同(如非命、非乐等)而已,怎么就能说墨子不如孔子呢?要说完人,墨子的资格难道还不比这三个人高?
【三个半圣人,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三、历史贡献:从历史贡献来看,这三个人也仅仅只是在政治学和哲学上有所造诣而已,远远谈不上登天之功,至少四大发明的历史贡献就不弱于他们三人,不知道你这个“完人”二字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