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还有它

【疾病|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还有它】疾病|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还有它

文章图片

疾病|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还有它

脑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都跟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 这些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离不开抗血小板药物 , 有时甚至可能需要使用两种药物来进行双抗治疗 。 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时会出现消化道损伤、出血、尿酸高等不良反应 。 对此类患者 , 我们今天介绍一个可作为阿司匹林替代的药物:吲哚布芬 。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的区别
吲哚布芬并非新药 , 它早在1984年于意大利上市 , 2005年在我国上市 。
它跟阿司匹林一样 , 也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合成 , 从而抑制血栓素A2生成 , 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 。 但是阿司匹林是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合成 , 血小板功能恢复需要新生的血小板形成 , 这个周期需要5-7天;而吲哚布芬是高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环氧化酶1 , 较低抑制前列环素生成 , 血小板功能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 。
所以阿司匹林的适应症更广 , 在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中处于一线地位 , 但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而吲哚布芬的胃肠反应更少 , 在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时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更好 , 比较适合择期手术的患者 , 术前24小时停药即可进行外科手术 。

吲哚布芬和氯吡格雷抵抗
除了阿司匹林之外 , 氯吡格雷也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 但是有约50%的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同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 , 出现低反应性、起效慢、使用常规剂量到第5日才起效等现象 。 而且氯吡格雷是经过肝脏的细胞色素CYP2C19酶代谢 , 很多药物会影响其代谢 , 比如奥美拉唑等 , 会对氯吡格雷的作用产生影响 。
所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中推荐有胃肠反应或阿司匹林过敏等以及高出血风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 使用吲哚布芬来进行预防 。
吲哚布芬:兼具抗血小板和抗凝作用
吲哚布芬除了在低剂量时有抗血小板作用之外 , 高剂量时可以抑制血小板因子和凝血因子Ⅱ、Ⅹ , 起到抗凝的作用 。 所以说明书推荐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形成 。 饭后口服 , 每次100-200mg , 一天两次;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 剂量减半 , 每天以100-200mg为宜 。

结语
阿司匹林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的首选 , 但是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有禁忌的患者而言 , 吲哚布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 , 更多安全性更好、效果更好的药物会被研发出来 。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9):927-946.
3.温继梨崔晓迎.吲哚布芬应用于PCI术后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0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