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遮羞板,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和一些腐败分子常常把反腐倡廉放在嘴上一样,就是一种标榜古代遮羞板 。
在独尊儒术思想指导下,中国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经营和经商与儒家奉行的安贫乐道格格不入),官员在任上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发展,而是维护稳定,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当判官断案 。群众对官员好坏的评价也主要是看其对事件分析判断是否准确,判决是否公正合理 。所以,官员为了标榜自己问题看得清,道理道得明,案子判得准,所以就自称明镜高悬,似乎自己就是火眼金睛,凡事洞明 。
另外,古代官员是深谙封建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冤狱遍地的状况的,所以要挂上明镜高悬为自己遮羞 。心理学对此现象有解释,越显摆什幺,就是越缺什么 。
古代中国人的裤子为何是开裆的?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穿裤子,它在古代写作“纨”,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只有两只裤腿,类似“开裆裤” 。穿这样的裤子,外面不遮掩的话,很容易走光 。裤子真正成为常服,要等到宋朝 。所以,古人在“开裆裤”的外面,往往穿一件服饰,这就是“裳” 。穷人则完全不穿“开裆裤” 。《三国志》记载,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修水利的贾逵,年轻时因贫穷,寒冬腊月都不穿“开裆裤”,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富贵之家的“开裆裤”皆用丝制成,我们今天称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裤子弟”,就由此而来 。在中国古代,因为“开裆裤”的缘故,人们在正式场合下,应采用跪的姿势来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 。如果是两腿伸向前坐着,叫作箕坐,是个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 。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候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 。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特别是对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话,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上衣下裳” 。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 。这是中国人上古时期的常服,不论男女 。事实上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并不久,中原地区的人一直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才开始穿裤子,而事实上,那还不能完全叫裤子,那叫“胫衣”,其实就是两只裤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带子系于腰间 。很显然要害地方没东西遮挡,就跟现在娃娃们穿的开裆裤似的,其目的是便于私溺 。所以还得在外面穿条裙子,这样才不会走光 。东晋的《拾遗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就马上记下来 。当时纸还没发明,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 。到了夏天,穿绔就太热了,人们就只穿衣裳 。不过,对于有钱人来说,绔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轻柔的丝织品啊,这才出现了“纨绔”,在当时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 。我们今天称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绔子弟”,就由此而来 。这种“胫衣”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裆,这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裤子”的概念 。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怎么理解整句?衣裳究竟是什么?衣服为什么分上装下装?垂衣治天下告诉你答案——一般来说,我们平常穿的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 。

古代遮羞板,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文章插图
但是为什么要分上装和下装?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分的呢?
古代遮羞板,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文章插图
想起来,没有上下之分的衣服屈指可数,恐怕只有袍子、旗袍、连衣裙等之类 。
古代遮羞板,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文章插图
上装下装人们习以为常了,或许感觉本应如此,方便而已,习惯而已,约定俗成而已……
其实,衣服为什么分上装下装,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一个小问题,却蕴藏着大道理;正如大道理,却往往蕴藏在小问题中……
我们必须要上溯到五帝时期了,孔子所作《易经·系辞》说,黄帝尧舜时期,“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了解“衣裳”——所谓衣裳,就是上衣下裳 。
然后就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黄帝尧舜以上衣下裳(或者说采取上衣下裳之制),而取得天下大治;上衣下裳之分,大约是取自乾坤之别 。
这句话需要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
一是以衣裳区分文野,取文明之意;
二是以礼治天下,取教化之意;
三是垂衣拱手、垂衣安坐而天下治,取无为而治之意;
四是区分上衣下裳,取乾坤、阴阳、上下等辩证之意 。
你看,“垂衣裳而天下治”短短一句话,就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长凸显出来,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意象言意——也就是以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意义,很有画面感又富于深意和韵味;
二是言简意赅——也就是语言简明而意义完备,叫做以少总多;
三是意义多元——也就是说多义性让不同的人领悟不同,所谓见仁见智;
四是得意忘言——也就是说重在意义和悟性,与不立文字异曲同工 。
你可以细细体会,以上精深的表达方式(也是接受方式),其实是解读中国文化或者说国学的一把钥匙,可谓是舟,是桥,是路径……
现在你可能觉得衣服也不是“洒洒水”(广东口语:小问题、小意思之意)了 。
而说到垂衣而治,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大,涉及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汉制遗风等哲学、历史 。
其实不然 。
所谓大道,孔子在易经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实也就是说,道其实在平常心里、平常事里 。
【古代遮羞板,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正如像儒家经典所说的修齐治平,修己身、齐己家,和治国、平天下是完全可以相提并论的 。
也就是说道存在于大事小事中,既存在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中,也存在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既存在于无垠的时空中,又存在于渺小的空间或瞬间中 。
大小既矛盾又统一的,由此你或许会感到——中国文化所谓的道无所不在,又是多么的深刻 。
因此,垂衣裳而天下治同样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如果习惯于勉强而为,生硬而为,或者任性而为,不妨试一下“垂衣而治”,也许生活会变得更自然,更流畅,更美好呢……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经行天下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