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最初古时叫“启蛰”,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叫惊蛰,引用至今 。惊蛰的由来以及都有哪些民谚呢?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一、惊蛰的由来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意味着春天的即将来临,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春雨萌动,春回大地,万物更新;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给人呈现一种万物复苏的景象 。那么惊蛰是怎么来的呢?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 。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
在此之前,动物昆虫们都“潜伏”在土里,故谓之为“蛰”;到了惊蛰,天上隐隐响起春雷,轰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小虫们,从蛰居中醒来爬出地面,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春雷惊百虫”的结果可能是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
二、关于惊蛰的俗语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之后天气也开始变暖,并会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气温变化幅度有点大 。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虽然在惊蛰节气气温已经开始迅速回升,但是在一早一晚气温还很低,只有正午时气温才会升高,在惊蛰节气时,北方依然处于数九寒天中,气温并不会升的很 。
还有有谚语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因此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惊蛰的来历和风俗「节气惊蛰的起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从惊蛰这天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忙碌的春耕时节,农谚“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就是说农民开始在田间地头忙活 。
另外,古人还有用惊蛰节的风向,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说法 。其实,这种说法并无科学根据,也不一定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