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节气涵义 清明节的意义


历史渊源节气涵义 清明节的意义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清明节
外文名
Tomb-Sweeping Day
别名
踏青节、行清节
相关饮食
祭祖金猪、鲜果茶点等
节日时间
斗指乙,太阳黄经15°,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流行地域
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
民俗节日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
起源时间
上古时代
风俗活动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地区
中国、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意义
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设立地点
中国
后一个节气
谷雨
非遗保护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
节日起源
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
拜山流程
清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
前一个节气
春分
清明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清明节与中国的传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
历史渊源
编辑

历史渊源节气涵义 清明节的意义

文章插图

清明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 。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 。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 。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
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之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
【历史渊源节气涵义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