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在上古时代 , 天地还没有分开 , 在那之间 , 有一面铜鼓 。这面铜鼓靠九十九条金龙盘托 , 有九十九只凤凰相伴 , 铜鼓中间睡着一个女人 , 她头枕着一对鼓槌 , 旁边有九个浮游的影子 , 她就是万物之母——密洛陀 。密洛陀睡了九千九百年之后 , 终于醒过来了 , 她带着那九个浮游的影子化作的九尊神创造了世界 , 造万物造人 , 却把腰累弯了 , 头发熬白了 , 也越来越衰老了 。为了给密洛陀驱散病邪 , 众神及万物在她生辰之日杀牛祭祀 , 敲打铜鼓 , 跳起了铜鼓舞 , 高声歌唱 , 载歌载舞 , 好不热闹 。密洛陀也康复了 , 继续带领众神造万物 。”(史诗《密洛陀》)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世界铜鼓在中国 , 中国铜鼓在广西
在瑶族神话传说中 , 密洛陀是创造万物之神 , 她在铜鼓中苏醒 , 又在铜鼓中获得重生 。铜鼓也被视作中国西南地区古老历史文化的瑰宝 , 广西是铜鼓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 也是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鼓最主要的地区之一 。据《晋书·食谱》记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 , 而州境素不出铜 , 闻官司贾人 , 皆於此下贪比轮钱 , 斤两差重 , 以入广州 , 货马夷人 , 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 , 得者科罪 。”说的就是在当时的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地区由于大量制造铜鼓 , 导致铜料缺乏 。商人们看准了这个商机 , 就把铜钱卖给他们 , 熔化了用来铸造铜鼓 , 可见当时的两广地区铸造铜鼓风气之盛行 。在宁明花山壁画中也多处出现类似人举起双手敲打铜鼓的画面 , 也说明了铜鼓在广西壮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世界铜鼓在中国 , 中国铜鼓在广西 。中国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国家 , 广西又是中国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地区 。至今为止 , 在广西境内已发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数量达2000 面以上 , 居世界之首 。广西目前有馆藏铜鼓600 余面 , 其中在北流县出土的一面铜鼓 , 面径达156 厘米 , 高67.5 厘米 , 重约300公斤 ,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鼓 , 被誉为“铜鼓之王” , 现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在民间收藏与正在使用的铜鼓更是数不胜数 , 河池民间收藏登记在册的1300 多面铜鼓中 , 仅东兰县就有500 多面 , 是名副其实的“铜鼓之乡” 。
朴实低调的外形 , 藏不住的璀璨光辉
铜鼓的基本形态为“体如圆墩 , 平面曲腰 , 中空无底 , 遍体花纹 , 两旁附耳 。”一个完整的铜鼓通常由面、胸、腰、足、耳五个部分组成 。鼓面中心一般都有太阳纹光芒 , 四周环绕着不同的图案圈带 , 被称作晕圈 。有些鼓面最外一圈还会塑有青蛙、鸟、龟等被当地人民视为祥瑞的饰物 。鼓胸微微向外凸出 , 胸下向内收成鼓腰 , 腰下外撇成足 , 在鼓腰对称的两旁嵌有鼓耳 。在铜鼓的胸、腰和足的部位也会有与鼓面相似的晕圈 , 饰以精美的几何花纹和写实性图案 。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广西壮族和瑶族人民的心目中 , 铜鼓是吉祥之物 , 也是神圣、权威的象征 , 在史学界还存在着“北鼎南鼓”的说法 。据史书中“欲相攻击 , 鸣此鼓集众 。到者如云 。是有鼓者 , 极为豪强 。”“两广苗俚人 , 最贵铜鼓 。初铸成 , 悬于庭中 , 置酒招同类 。”等记载 , 说明铜鼓在古代不仅被少数民族贵族用于战争指挥信号、鼓舞士气 , 还被用于政治统治之中 , 拥有铜鼓 , 就拥有统治者权力 。统治者击铜鼓就能集众 , 并发号施令 。
除了政治统治 , 铜鼓也被少数民族贵族视为神权统治的象征 , 并作为祭祀乐器使用 。祭祀是古代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大事 , 每逢祭祀拜神之时 , 都需要配有专门的鼓手与专门的鼓点 。同时 , 在许多节庆活动中 , 铜鼓也必不可少 。在唐宋诗词中也多有描述 , 如温庭筠《河渎神·铜鼓赛神来》中的“铜鼓赛神来 , 满庭幡盖裴回 。”孙光宪《菩萨蛮·木棉花应从祠小》中的“铜鼓与蛮歌 , 南人祈赛多 。”以及许浑《送客南归有怀》中的“瓦尊迎海客 , 铜鼓赛江神 。”等诗词中 , 均有对南方少数民族击鼓赛神的描写 。
在古代 , 铜鼓还被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 , 占卜者会唱着铜鼓歌 , 将青蛙尸骨放置于鼓面 , 再将铜鼓埋入坑中 , 一年后挖出 。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 , 预示那一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如果呈现黑色或灰色 , 则预示着那一年将会发生旱涝灾害 , 粮食欠收 。
此外 , 到了明清时期 , 由于部落首领地位的衰落 , 铜鼓也逐渐丧失了它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 , 也不再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垄断 , 铜鼓便作为娱乐乐器使用 。
铜鼓以其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其鼓面繁杂的花纹 , 生动立体的饰物 , 见证了铜鼓在古代少数民族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 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
铜鼓声声不息 , 文化代代相传
广西铜鼓在历史长河中璀璨辉煌 , 也成为了当地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瑰宝 。铜鼓作为广西文化的象征 , 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广西少数民族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 对文化瑰宝的传承 , 让铜鼓依旧闪耀着熠熠光辉 。
达努节——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 , 是瑶族神话中创造天地万物的始母密洛陀的生辰 , 也叫“祝著节”“祖娘节” , 是瑶族人民最盛大的庆祝节日 。“达努”是瑶语 , 即老慈母 。达努节在广西都安县、巴马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布努瑶地区广泛流行 。在达努节这一天 , 家家户户都要杀牛宰羊 , 齐备佳肴美酒 , 盛装打扮 , 载歌载舞 , 庆祝节日 。
【壮族铜鼓的故事传说 广西铜鼓的象征和意义】铜鼓舞是达努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 , 在达努节当天 , 人们会搭载木架 , 木架横梁上系挂着铜鼓 , 大的叫母铜鼓 , 小的叫公铜鼓 。铿铿锵锵的铜鼓声敲响 , 犹如阵阵铁炮声冲天轰鸣 。一群盛装打扮的瑶族妇女挥动着鼓槌 , 鼓声响彻山谷 。鼓手们忽而跃起奋力擂鼓 , 忽而侧身 , 又忽而反背弓着腰打 。铜鼓当当震山鸣 , 大皮鼓轰轰震天响 , 唢呐清脆亮山林 , 舞者们或双手执竹笠为击鼓者扇风伴舞 , 或手执铜铃圈伴舞 , 逗乐戏弄 , 汇成一曲雄浑亢奋的民族交响乐章 , 声声不息 , 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