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谢谢邀答 。寒食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古人定为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说起来九月授衣的意思,还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寒食之说始于春秋时的晋国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其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难流亡异乡 。流亡其间,重耳备受屈辱,在落泊时刻,大部分随行的臣子弃主奔命,唯介子推等几个忠臣舍命相随 。一日,重耳饿晕于道上,一臣子慌忙在路边采一把桑叶为其充饥 。既而,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方救其一命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为答谢随往的功臣,文公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一一加爵进封,唯独将介子推遗忘 。后来功臣们纷纷为介子推鸣不平 。重耳忽闻,如梦初醒 。于是带一干人马四处寻介子推而不得,此时,介子推仰天长叹,背起老母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处)重耳寻介子推心切,便采用放火烧山的下策逼介子推出山,结局是介子推含恨烧死于绵山 。重耳悔恨之极,为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政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举国禁烟 。这一天恰是清明前一天 。故北方称清明也叫做寒食 。
“七月流火”究竟是什么意思?“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现在使用它通常用来表示七月天气炎热 。这一新的意义,尽管现在还有许多人反对,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文章插图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意是说:夏历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九、十月份),大火恒星向下运行,天气渐渐转凉,九月可以把裁剪衣服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这里的“火”是指大火恒星 。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文章插图
但按现在的语言规范来理解,“七月流火”很容易让人想到公历七月,整个空间就像一团流动的火焰,十分炎热 。有人认为如此理解是一个错误,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词义的变迁 。类似的词义变迁的例子有许多,没有必要一一举证 。其实,不光是词意可以变迁,其他任何一个领域都在变化,都在与时俱进 。比如说,中国古时候使用夏历,现在使用公历;古时候使用古汉语,当代主要使用现代汉语;古时候说话是平、上、去、入四声,现在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几十年以前的音乐是美声的天下,现在却让流行音乐抢占了大部分市场;古时候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古时候的汉服、唐装演变到今天,都不知道已经该叫什么装了……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文章插图
有什么没有变呢?实际情况是,什么都在变,什么都在与时俱进 。
所以,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现代人使用的“七月流火”理解为热浪滚滚,酷热难当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七月流火还是指天气渐渐转凉 。
关注中国简体字,下次接着聊 。
古时“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天文学在古代真的如此普及吗?在一个由分分秒秒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 。天文发达了,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反而忽视了日出日落与季节的更替 。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文章插图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
九月授衣的意思,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文章插图
首先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首先,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本,而农业生产需要这些时令知识 。再者,了解七月流火,三星在户这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知识,也很正常,并不能说明人人都是天文通 。就像现在社会的人,虽然懂天文的少,但什么时候月圆,什么时候月缺,北斗在哪里,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这些常识大家还是多少知道的,也可以说得上是普及 。最主要的一点,这个时代,各种解锁好的信息直接呈现,不需要再通过夜观天象来获取信息了,那大家去了解天文知识,也只是看个人兴趣了 。
现在如果对天文感兴趣,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更专业的设备,学习更多专业的天文知识 。当然,结合着这些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天文常识,那所学必然是接地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