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级别大堂介绍结构历史现状 顺天府是什么部门


行政级别大堂介绍结构历史现状 顺天府是什么部门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顺天府
外文名
Shuntian
别名
京师、北平府
所属地区
直隶
行政级别
首都最高行政机关
下辖地区
大兴、宛平等五州十九
大堂顺天府
二百多平米,鼓楼东大街路北
光绪顺天府志
共十六册,地方志
邮政区码
100009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行政区类别
首都
顺天府,明、清设于京师(今北京)之府制 。掌京畿之刑名钱谷,并司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奉天子耕猎、监临乡试、供应考试用具等事 。
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十年升秩,同应天府 。设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六人、推官一人、儒学教授一人、训导一人以及统历、照磨、检校等官 。所辖有宛平、大兴两县 。
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设官大体如明制 。雍正元年(1723年)增设兼管府事大臣一人 。自明代起,下辖宛平、大兴两县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划入昌平等十九州县 。乾隆八年(1743年)定为二十四州县 。
目录
1行政级别2大堂介绍结构
历史现状
行政级别
编辑
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 。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 。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 。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 。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
大堂介绍
编辑
结构
顺天府大堂位于鼓楼东大街的东公街内,历经数百年的顺天府大堂如今仍然保留着,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进行修缮 。
北京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隶属于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改属北平 。次年,建立燕王府 。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为顺天府 。
据史料记载,顺天府大堂在鼓楼东大街路北,元代所建 。七百多年前,元建都北京,建设了世界闻名的大都城,管理大都城的署衙称大都路 。开始大都路署衙无处办公,只在一座大庙里凑合着,后来买了一个周姓人家的十九亩地,建起了这座署衙 。该署衙明代经过重修,重修后有正堂、后堂各五间,中堂三间 。前面大门三重,每重三间,加上东西配房等共五十八间 。正统十四年兴工,景泰三年落成,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
历史

行政级别大堂介绍结构历史现状 顺天府是什么部门

文章插图

顺天府衙
自辽朝、金朝在北京建都以来,辽称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金称大兴府,元朝称大都路,后改称北平府,明代改称顺天府,清代沿用顺天府这个名称 。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 。从元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出入这里办公的、办事的“公家人”很多,以致这条街后来都改称东公街 。
自古以来,对京师重地就非常重视,尤其清代雍正皇帝,亲自为顺天府题写匾额为:“肃清畿甸”,畿甸一般是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雍正还为顺天府御书训辞:“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 。非刚正廉明者,曷可胜任” 。在府尹的配备上,也很不同,要委派有威望的重臣或亲王兼任 。另据《春明梦余录》载:“旧制,三品衙门用铜印,顺天府则用银印,诚重之也” 。
按旧制规定,顺天府设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经历、照磨各一人,下面管辖大兴、宛平二县 。康熙十五年,将昌平、良乡等十九个州县划归顺天府管辖 。
【行政级别大堂介绍结构历史现状 顺天府是什么部门】现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北京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大楼鳞次栉比,顺天府大堂已很少有人提到 。所幸的是,这顺天府大堂一直被保留着,后来,这个地方由东城教育学院占用,名为“府学胡同小学” 。当时,这个署衙大堂,当做一个小礼堂,供开会使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常到这里开会,后来听说这个礼堂就是顺天府大堂,并见其东山墙上镶嵌着一方石刻,上书:“原顺天府大堂”几个大字,遂得到了确认 。经仔细观摩,房顶、砖、木等主要结构还是原物,只是门窗改成现代玻璃钢窗,大堂面积约200多平方米,东西宽约20多米,南北进深10米左右,如果按照当时公堂的设施摆放,应是很宽敞明亮的 。我在这里开会时思绪曾“开小差”,遥想当年,这里曾是决定着多少人命运的至关重要的所在地 。昏官坐于大堂之上,在衙役们唬威声中,多少错案在这里铸成;清官坐于这公堂之上,秉公审理,多少冤案在这里得到昭雪……这一古迹的保存,将使北京地方治理的脉络清晰地传承下去,可算是一份无价的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