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史料记载祭祀等级 太牢指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史料记载祭祀等级 太牢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太牢
外文名
tailao
包含品种
牛 , 羊 , 猪等
使用场合
古代祭祀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用的三牲全备
太牢 , 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 牛、羊、豕(shǐ ,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
目录
1传统文化2史料记载3祭祀等级
4历史沿革楚国时期西汉至明
5祭祀礼节6出现原因
传统文化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中 , 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 牛、羊、豕(shǐ , 猪)三牲全备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 , 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 , 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 , 没有牛 。四书五经 , 以及《周礼》、《仪礼》为准 , 既是反映先秦的商朝、周朝礼仪文化的重要典籍 , 也是后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典籍 , 其中对祭祀的记载 , 说明:用一头牛做牺牲(祭品)或用在饮食中 , 称为:太牢 , 或称为:太牢一 , 或称为:大牢、大牢一 。
牢牛特牛
牢牛 , 就是最好的肉牛 , 属于第一等肉畜 , 高于羊 , 特牛比羊低一个等级 , 豕、豚位列特牛之后 , 豕、豚一般是指“民用肉畜(民 , 即为:士、农、工、商四民)”
玉署三牲
道家文化三牲是麞鹿麂 , 道家文化中 , 以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清异录·玉署三牲》:“道家流书 , 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 。神仙所享 , 故奉道者不忘 。”(宋朝陶谷)
史料记载
编辑
《诗经(毛诗)·周颂·清庙之什·我将》我将我享 , 维羊维牛 ,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 , 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 , 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 , 畏天之威 , 于时保之 。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 , 牲牛 , 曰太牢;大夫之祭 , 牲羊 , 曰少牢;士之祭 , 牲特豕 , 曰馈食 。
《礼记第十七少仪》其礼 , 大牢(与太牢同)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 , 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 , 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
太牢就是大牢
《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大牢 , 诸侯社稷皆少牢 。大夫士宗庙之祭 , 有田则祭 , 无田则荐 。
《本草纲目兽一牛》——﹝牛﹞《周礼》谓之大牢 。牢乃豢畜之室 , 牛牢大 , 羊牢小 , 故皆得牢名 。
祭祀礼仪太牢也是饮食文化
祭祀礼节 , 也是饮食文化 。如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凡朝觐、会同、宾客 , 以牢礼之法 , 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飧牵 , 与其陈数 。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原文——奏“九韶”以为乐 , 具太牢以为膳 。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按《膳夫》王日一举 , 鼎十有二物 , 谓大牢也 。是周公制礼 , 天子日食大牢 , 则诸侯日食少牢 , 大夫日食特牲 , 士日食特豚 。
《礼记正义卷四曲礼下第二》——案《周礼·膳夫》云 , 王日一举太牢 。
《周礼注疏卷四》——商案《玉藻》‘天子日食少牢 , 朔月太牢’ 。礼数不同 , 请闻其说 。郑答云:“《礼记》 , 后人所集 , 据时而言 , 或以诸侯同天子 , 或以天子与诸侯等 , 礼数不同 , 难以据也 。《王制》之法 , 与礼违者多 , 当以经为正 。”
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
古代 , 朝廷官方祭祀中 , 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 , 最高等级是大祀 , 如:祭祀上帝(五方上帝单独祭祀称为上帝)、配帝、五帝(五帝合祀称为五帝 , 并有五个配帝 , 以及其他星宿陪祀)、日月均属大祀 , 其中五帝是指朝廷官方指定的“五天神” , 即: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 , 这五帝各自的配帝 , 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
历代封建王朝(清朝除外) , 以及先秦上古时代 , 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 , 至少使用“一太牢” , 即:至少一头牛 。这些用于祭祀牺牲的牛 , 均有颜色限制 。例如:
《史记·孝武本纪》:“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 , 曰:‘天神贵者泰一 , 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 , 用太牢具 , 七日 , 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
《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其牲 , 上帝、配帝用苍犊二 , 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 。(唐朝: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旧唐书志第四·礼仪四》——孟夏之月 , 龙星见 , 雩五方上帝于坛 , 五帝配于上 , 五官从祀于下 。牲用方色犊十 , 笾豆已下 , 如郊祭之数 。
第一等级的祭祀 , 也就是大祀 , 均不得使用三牲 , 即“不得同时使用马、牛、羊”三牲(详见下文的“三牲非祭祀礼节 , 确有特例 , 但不是牛羊豕”) , 只能用牛 。
例如:
《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五帝既曰天神 , 理无三牲之祭 。而《毛诗·我将》篇 , 云 , 祀文王于明堂 , 有“维羊维牛”之说 。(唐朝: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如上 , 太牢(牛)是自古以来的第一祭祀等级 。
祭祀等级
编辑
中国祭祀等级中 , 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 。其中 , 第一等级就是太牢 , 第二等级是少牢 , 自古未变 。如下:(其中关于特牲稍有不同 , 后来取消了特牲 , 特牲就是特牛)
【传统文化史料记载祭祀等级 太牢指的是什么】《通典·礼典·第八十五》——诸侯少牢 , 上大夫特牲 , 下大夫、士特豚 , 皆有脯醢醴酒 。
《礼记内则第十二》原文——庶人特豚 , 士特豕 , 大夫少牢 , 国君世子大牢 。皆谓长子 。其非冢子 , 则皆降一等 。谓冢子之弟 , 及众妾之子生也 。天子诸侯少牢 , 大夫特豕 , 士特豚 , 庶人犹特豚也 。
太牢降级
清朝时期 , 将“太牢”从第一等级降到第三等 , 把“少牢”从第二等级降到第四等 , 全是连降两级 。本来清朝之前的“牢牲”只有太牢、少牢 , 清朝时期变成四个 , 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犊、特、太牢、少牢 。如下:
《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牲牢四等:曰犊 , 曰特 , 曰太牢 , 曰少牢 。
具体做法是 , 增加:三牲、羊豕二牲 , 将三牲定名为太牢 , 将羊豕二牲定名为少牢 。因此 , 太牢、少牢表面上连降两级 , 实际为新增 , 原来的“太牢”改名为“犊(牛)” , 原来的“少牢”改名为“特” , 并定“特”为一羊或一豕 , 实际祭祀时 , 还是一羊高于一豕 , 凡是此前的祭祀中应该使用一羊的祭祀种类 , 均不使用一豕 。
此前 , 特 , 原为“特牛(特牲)” , 等级低于“少牢(羊)” , 高于“特豕” , 但是 , 在唐朝时期前后 , 取消了 。
于是 , 清朝时期 , 出现了某些“极个别”文人 , 极力宣扬 , 如下:
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 , 羊、豕也 。’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 。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 , 则曰特羊、特豕 。可知太牢不专言牛、少牢不专言羊也 。”
另外 , 还有 , 如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首版 , 再版为《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新编诸子集成》)中:
1、[六十]太牢同乎藜藿「藜藿」敦煌作「荼蓼」 。太牢 , 牛羊豕三牲之肉 。藜藿 , 贱菜 。——书中给《卷一畅玄》原文“而太牢同乎藜藿”的注释 。
2、[二四]太牢三牲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 古时最隆之祭礼 。——书中给《卷九·道意》原文“太牢三牲”的注释 。
清朝之前的太牢只用牛 , 确实是最高祭祀礼仪 , 算是最隆重的 , 但是清朝时期的“太牢” , 在增加了羊、豕(猪)之后 , 已经降级两等了 , 不是“最隆之祭礼” 。
需要注意的是 , 牲在古代是畜 , 六牲就是六畜 , 但是并非祭祀专用词汇 , 因此会有“礼无三牲”的说法 , 六牲、五牲、三牲都是饲养、放牧方面的分类中 , 使用的词汇 。
例如:六牲之中的牲 , 从生从牛 , 含义是活物 , 《说文解字》曰:牛完全也 。因此 , 牲 , 指的是活牛之类的 , 后来含义引申 , 包括了“牛”之外的动物 , 比如:活羊、活豕(猪)、活马之类 , 但是与:犊(仅指牛)、特(仅指牛 , 后同)、特牲、特豕、特豚、鱼、腊、豆等真正的祭祀礼仪中用词的“区别”非常大 。
另外 , 除了牲 , 还有以下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包括“牛”在内的各种牲畜:“牺(纯色牲)”“牷(纯色全牲 , 无残疾)”“牡(雄性牲)”“牝(雌性牲)”等等 。
古代名词中各种牲畜 , 也分等级 , “五牲”指“六牲”中的第一等到第五等的五个牲畜、“三牲”指的是“六牲”中的前三个 , “六牲”当中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就是牛羊 , 不称为牲 , 而统称为“牢”或“牢牲” , 即表示“太牢(牛)”和“少牢(羊)” , 比如“牢礼”一词就是常用的名词 , 代表饮食、祭祀用品中的所用牲畜的等级 。
因此古代祭祀中根本没有“二牲”一词 。
清朝朝廷的这种做法 , 也是近现代出现有人说:太牢是“牛、羊、豕(猪)”的关键原因 。
虽然清朝把太牢、少牢 , 降级两等 , 但是 , 牛还是实际上的第一等级 , 不过就是换了个名字 , 称为“犊” , 没有明确“五帝一级”的祭祀只用牛 , 而把最高等级、最低等级笼统并列 , 但是 , 在实际祭祀中 , 五帝等最高祭祀 , 仍然沿用《周礼》 , 并使用牛 。
历史沿革
编辑
楚国时期
道家文化起源自楚国 , 曾经一度随刘邦建立的汉朝 , 成为中国的核心文化 , 直到 , 汉武帝时期为止 。
楚国本来是黄帝后裔 , 根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 , 黄帝之孙 , 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 , 称生卷章 , 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 , 甚有功 , 能光融天下 , 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 , 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 , 复居火正 , 为祝融 。”
因此楚国算是炎黄子孙 , 但是司马迁也记载 , 楚国的祖先:“季连生附沮 , 附沮生穴熊 。其後中微 , 或在中国 , 或在蛮夷 , 弗能纪其世 。”
后来 , 到了周朝周文王时代 ,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 , 蚤卒 。其子曰熊丽 。熊丽生熊狂 , 熊狂生熊绎 。”根据这个记载 , 楚国祖先应该是生活在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 , 也就是六盘山脉一带 , 因为周朝伐商朝得到了西北羌、戎的支持 。到了周成王时 , 楚国才被分封到今天的荆楚大地 , 与当地闽、越融合 。因此 , 也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 。但是 , 楚国的祭祀文化仍然依照中原 , 出土的楚简证明了这一点:
1、举祷太一[羊肤] , 后土、司命各一牂;举祷大水一肤 , 二天子各一牂 , 峗山一[羊古];举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两[羊古] , 享祭 。《包山楚简》237号
2、融、穴酓 , 各一牂 。《新蔡葛陵楚简》乙一24
3、举祷楚先:老童、祝、酓 , 各两牂 。《新蔡葛陵楚简》甲三188、197
这就证明 , 楚国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诸侯的祭祀、饮食礼仪 , 仍然坚持“少牢”就是羊 , 因此可以推断楚国并没有把牛、羊、豕并列为太牢 。
《包山楚简》中 , 楚大夫昭佗的家祭记录 , 和《望山楚简》中的记录都说明 , 豕(猪)仍然是最低礼仪 , 这类祭祀等级中 , 并没有羊、牛 。
1、赛祷东陵连嚣 , 冢豕 , 酒飤 , 蒿之 。《包山楚简》210-211
2、举祷于殇东陵连嚣子发 , 肥冢 , 蒿祭之 。《包山楚简》225
3、举祷兄弟无后者卲良、卲、县、公 , 各冢豕、酒飤 , 蒿之 。《包山楚简》227
4、举祷东陵连嚣冢豕、酒飤 , 蒿之 。《包山楚简》243
5、王之北子 , 各冢豕 , 酒飤 , 蒿之 。《望山楚简》117
因此 , 唐朝道家著作《庄子疏》中出现的:太牢是牛、羊、豕的说法 , 有问题 , 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楚国的文化 。楚简反映的楚国祭祀礼仪 , 完全符合华夏文化的特点 。
西汉至明
从西汉到明朝 , 也就是从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开始 , 一直到崇祯17年(1644年) , 中国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 , 朝廷官方都以《周礼》、《仪礼》、《礼记》三经为准 , 官方祭祀以此为依据 , 祭祀太牢 , 就是一头牛 。
祭祀礼节
编辑
三牲非祭祀礼节 , 确有特例 , 但不是牛羊豕
古代中国规定的相当严格 , 但是 , 在清朝之前 , 却有曾经使用三牲的情况 , 据《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记载:
五帝既曰天神 , 理无三牲之祭 。而《毛诗·我将》篇 , 云 , 祀文王于明堂 , 有“维羊维牛”之说 。良由周监二代 , 其义贵文 , 明堂方郊 , 未为极质 , 故特用三牲 , 止为一代之制 。今斟酌百王 , 义存通典 , 蔬果之荐 , 虽符周礼 , 而牲牢之用 , 宜遵夏、殷 。(唐朝: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此处说的很明确 , “周监二代”确实有用三牲于郊祭的特例 , 却不是牛、羊、豕(猪) , 而是马、牛、羊 , 详见三牲 。
而且 , 即便是特例 , 也不是把三牲用于最高祭祀等级(最高等级是上帝、配帝、五帝等) 。最高等级的祭祀 , 历史上 , 凡是有史书记载的 , 从未使用过三牲(牛、羊、豕) , 只有清朝例外 。
出现原因
编辑
最早 , 在《庄子至乐篇》出现了:太牢 , 牛羊豕也 。这句话 , 实际来自唐朝的成玄英给《庄子》原文“具太牢以为膳”所作的疏(解释) , 并非《庄子》的原文 。
历史上 , 曾经有两个著名版本的《庄子》 , 一个就是唐朝成玄英作的《庄子疏》 , 另一个是西晋的郭象作的《庄子注》 , 在郭象的《庄子注》中没有出现“太牢 , 牛羊豕也” , 也没有出现对太牢的解释 。
出现太牢是三牲 , 实际来自《尚书召诰》 , 其原文:若翼日乙卯 , 周公朝至于洛 , 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 , 用牲于郊 , 牛二 。越翼日戊午 , 乃社于新邑 , 牛一 , 羊一 , 豕一 。
唐朝孔颖达给这段文字的两段解释 , 引起误解:
1、告立社稷之位 , 用太牢也 。
2、于乙卯三日丁巳 , 三月十四日也 , 用牲于郊 , 告立祭天之位 , 牛二 , 天与后稷所配各用一牛 。于丁巳明日戊午 , 乃祭社于新邑 , 用太牢牛一、羊一、豕一 。
孔颖达上述这些解释 , 是解释《尚书》“社”的祭祀 , 至少要用一头牛 , 一头牛就是太牢或称一太牢 , 因此 , 他说祭祀“稷”用太牢 , 而且说“用太牢牛一” , 但是 , 他没说后文中的“一只羊”是“少牢” , “一头豕”是“特豕” , 从此引发误解 , 本来他应该说:用太牢牛一、(少牢)羊一、(特豕)豕一 。
太牢就是一头牛;三太牢或太牢三 , 就是三头牛 。少牢、特豕、特豚 , 以此类推 。
如果孔颖达说的是“牛、羊、豕合称为太牢” , 那么 , 无法称呼“天与后稷”的祭祀“各用一牛(各一太牢)” , 也无法称呼“祭天之位 , 牛二(两太牢)” 。
隋朝、唐朝的实际作法如下:
其牲 , 上帝、配帝用苍犊二 , 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 , 五星已下用羊豕各九 。为方丘于宫城之北十四里 。其丘再成 , 成高五尺 , 下成方十丈 , 上成方五丈 。夏至之日 , 祭皇地祇于其上 , 以太祖配 。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营州、咸州、阳州九州山、海、川、林、泽、丘陵、坟衍、原隰 , 并皆从祀 。地祇及配帝在坛上 , 用黄犊二 。神州九州神座于第二等八陛之间:神州东南方 , 迎州南方 , 冀州、戎州西南方 , 拾州西方 , 柱州西北方 , 营州北方 , 咸州东北方 , 阳州东方 , 各用方色犊一 。九州山海已下 , 各依方面八陛之间 。其冀州山林川泽 , 丘陵坟衍 , 于坛之南少西 , 加羊豕各九 。南郊为坛于国之南 , 太阳门外道西一里 , 去宫十里 。坛高七尺 , 广四丈 。孟春上辛 , 祠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 , 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其礼四圭有邸 , 牲用骍犊二 。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 , 以太祖武元皇帝配 。牲用犊二 。凡大祀 , 斋官皆于其晨集尚书省 , 受誓戒 。散斋四日 , 致斋三日 。祭前一日 , 昼漏上水五刻 , 到祀所 , 沐浴 , 著明衣 , 咸不得闻见衰绖哭泣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 , 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 , 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 。大祀养性 , 在涤九旬 , 中祀三旬 , 小祀一旬 。《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作者: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历史上还有《抱朴子卷九道意》出现:若养之失和、伐之不解 , 百痾缘隙而结、荣卫竭而不悟 , 太牢三牲 , 曷能济焉 。(东晋葛洪)——这个仅仅是把太牢和三牲并列而已 , 另外 , 此处三牲 , 可能是道家的麞、鹿、麂 , 葛洪属于道家 。
第一个说“牛、羊、豕合称为太牢“的人 , 是唐朝的成玄英 , 应是民族融合造成的 , 受到了南越地区或者高丽、百济、新罗的影响 , 而且属于民间行为 , 南越、朝鲜半岛有豢豕、司彘的传统 , 至今 , 越南、朝鲜、韩国依然如此 。成玄英本人长期隐居东海 。
三牲 , 因为“周监二代”的特例 , 古代常指马、牛、羊三种动物 , 清朝以后 , 由于极个别文人大肆鼓噪 , 导致民间常用三牲指牛、羊、豕(猪) 。另外 , 还有六牲一词 , 更用不着“太牢”来替代“三牲” 。
三牲一词 , 最早出自《孝经纪孝行章第十》的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 居则致其敬 , 养则致其乐 , 病则致其忧 , 丧则致其哀 ,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 , 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 , 居上不骄 , 为下不乱 , 在丑不争 。居上骄则亡 , 为下而乱则刑 , 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 , 虽日用三牲之养 , 犹为不孝也 。”
由于《孝经》被认为是周朝所著 , 这里的“三牲” , 应按照《汉书》的解释 , 即“三牲”指马、牛、羊 , 唐朝时期依然将三牲解释为“周监二代”特例 , 含义也是“三牲”指马、牛、羊三种动物 。详见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