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布在画作上的使用 豆包布是什么

什么是豆包布?豆包布是纯棉做的白色单层纱布 , 也叫豆腐布 , 一般比较粗糙 , 经纬稀疏 , 有明显的网格 , 是做豆腐时用来过滤和沥干的 。

豆包布在画作上的使用 豆包布是什么

文章插图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 , 我国尚未出现“活动转台”“升降舞台”等现代化科学技术 , 石路老师设计的《铁甲列车》就采用了“活动平台” , 达到了舞台空间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全剧六场布景共用一个不下场的大平台 , 剧院同行们把木质平台称为“派拉风” , 不知是来自俄语还是英语 。“派拉风”下面安装着“万向轮” , 幕间换景时所有的演员都帮着推转轱辘 。石路老师为大平台设计了不同的侧面和坡度 , 变换角度就是一场不同的景色 , 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空间 。
全剧高潮是白匪勾结日军把铁甲列车开过来了 , 勇敢的游击队员冲上去炸毁了它 , 这位壮烈牺牲的战士是一位参加苏联十月革命的中国人 。如果有如今的舞台科技 , 想让车辆在舞台上开动很容易 , 各种自动化控制 , 荧光大屏幕播映背景电影 , 远景向后倒退足以给观众造成车辆前行的视觉错觉 。可那是在60年前呀!全靠舞台装置人员隐身幕后用绳子拉动铁甲列车 , 也多亏了“派拉风”把那条长绳遮挡 。灯光师打出“在铁轨上抖动”的车灯光束 , 音响师再配以隆隆轰鸣 , 大家合力创造了逼真的舞台效果 。
给我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 是我们美工组绘制的布景 。石路老师的设计图是以冬季的俄罗斯森林为不动的“大景” , 场次之间有一些近景变化 。森林 , 便是绘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了 。
郁郁苍苍的森林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典型景色 。我们从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的名作中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小桥》《森林采伐》 , 列维坦的《金黄色的秋天》《墓地上空》《深渊》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库茵芝的《白桦林》 , 俄罗斯画家似乎很少画明媚的春光 , 更多的是忠实再现田野丛林的沉郁、苍茫、寥廓、旷远的悲壮情调 。
俄罗斯民族跋涉了几个世纪农奴制度的苦难历程 , 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气候严寒 , 造就了刚毅不屈、骁勇强悍的民族性格 。所以 , 俄罗斯有很多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怆调性 。广袤原野上的郁郁森林 , 正是这种民族特质最为形象的外在体现 。石路老师的舞台美术设计图 , 也正是找准了全剧情节、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 。
绘景师仝正学率领我们这些未出茅庐(尚未毕业)的学员要完成的任务是 , 在舞台上“种植”一片不畏冰雪顶天立地顽强生长的大森林 。为了表现森林的“景深” , 我们至少用了六道画幕:
第一道幕 , 是一棵靠近台口的立体半圆雕塑 , 类似“圣诞树”有枝有叶儿的松树 , 演员在树下走来走去时枝叶摇曳显得很真实 。
第二道幕 , 在舞台两侧各有一棵硬景树 。“硬景”指的是在胶合板景片上画的树 。绘景师画好后 , 由木工用钢丝锯锼出树干、枝、叶的形状 , 背后用支杆铁铊支牢 。“硬景”的优点是屹立不动 , 演员在它跟前上场下场它不会呼扇呼扇地穿帮露假 。
第三道幕 , 是画在布上的树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景”了 。绘景师在白布上画好大树以后 , 需要挂在用透明无色尼龙线织成的米字格网上 , 然后用吊杆吊到后台空中 , 换景时启动吊杆把“树冠”降落到固定高度 。在布上画的树一般只需垂下来的树冠即可 , 下面如有树干也得在胶合板上画成“硬景” , 以免树干随风飘动 。这道工艺有两个细致活儿是我们学员干的:一是用剪刀把布景上没有树枝树叶的白布全部剪掉 , 露出树冠的空隙 。灯光从上面打下来 , 酷似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的光束与光斑 。二是把剪好的树冠反铺在地上 , 上面铺上尼龙网格 , 然后在每一根枝儿每一片叶儿“吃劲儿”的上方用针线缝牢 。特别承重的枝叶 , 还要在画布、网格缝住的地方用糨糊粘上布条加固 。
第四道幕 , 同样是画树 , 同样是剪刀活儿和缝针脚儿 , 不同的是用料不是白布而是“豆包布” 。“豆包布”是一种介于粗布与纱布之间半透明的布料 , 大多用于包装 。增添一道“豆包树”是为了营造“景深”“远去”的效果 , 灯光一打便有雾蒙蒙的意境了 。
第五道幕 , 是纱幕 。仍然同样是画树 , 仍然同样是剪刀活儿和缝针脚儿 , 这回是用纱布画树 , 再把树冠挂到纱幕上 , 那就更有苍茫旷远的视觉效果了 。
第六道“远树”是用幻灯打在天幕上 , 那就远至茫茫地平线了 。谢天谢地 , 那是幻灯组的活儿了 , 不然我还得伏在幻灯片跟前一丝儿一丝儿抠“变格”呢!小小幻灯片用灯光打到硕大天幕上 , 一切景物都会变形 , 绘画者得事先“预画”出来到天幕上不变形的效果 , 天呐!
我们的剪刀活儿和针线活儿 , 这还只说了一半 , 舞台上不只有大森林 , 还有满天云呢!云的效果 , 也要有“豆包布”、纱布、幻灯三个层次 , 也是师傅手中的画笔 , 学员手中的剪刀、针线、顶针儿……
人民剧场不算很大 , 舞台横宽约16米 , 高约6.5米 , 纵深12米 。顶幕下面几乎挂满了茂密的树冠 , 挂起来要平展 , 不能有枝叶耷拉或卷边 , 也不能露出缝线的针脚 。灯光打上去若是有皱褶 , 让观众看出来大树只是一块布那就穿帮了 。我们这些做着“艺术梦”“画家梦”的学生 , 绝没想到进了大剧院却干起如此艰苦而琐细的活儿 。这些活儿看上去不累 , 可是终日去剪树叶之间无数的窟窿 , 手指磨出了茧子 。蹲在水泥地上垂首去缝密密麻麻的树叶 , 蹲麻了腿脚坐在小板凳上缝 , 坐麻了腿跪着缝 , 跪麻了再坐着缝……腿脚的姿势可以改变 , 但是颈椎腰椎可一直得戗着劲儿呀!
【豆包布在画作上的使用 豆包布是什么】何况 , 《铁甲列车》排练、制作是在隆冬时节 , 舞美车间太大了 , 生了两个大炉子还冷如冰窖!
紫红色的丝绒大幕打开了 , 观众席里传来阵阵惊呼:呀 , 这么大的一片森林呀……瞧那远处 , 一望无际!太像啦……
石路老师把《铁甲列车》布景剧照寄往苏联 , 他的老师雷可夫看了表示满意 。
我们隐身幕后 , 听到观众的赞叹和老师的老师(苏联舞美专家)的肯定 , 万般辛苦都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