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译文摘要作品赏析评价简介 采什么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原文
jié结
lú庐
1
zài在
rén人
jìng境

ér而
wú无
chē车
mǎ马
xuān喧
2

wèn问
jūn君
3
hé何
néng能
ěr尔
4

xīn心
yuǎn远
dì地
zì自
piān偏

cǎi采
jú菊
dōng东
lí篱
xià下

yōu悠
rán然
5
jiàn见
6
nán南
shān山
7

shān山
qì气
rì日
xī夕
8
jiā佳

fēi飞
niǎo鸟
xiāng相
yǔ与
9
huán还

cǐ此
【原文译文摘要作品赏析评价简介 采什么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zhōng中
yǒu有
zhēn真
yì意

yù欲
biàn辨
yǐ已
wàng忘
yán言

目录
1原文2注释3译文
4摘要5作品赏析6创作背景
7作品评价8作者简介
注释
1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
2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
3
君:指作者自己 。
4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如此、这样 。
5
悠然:自得的样子 。
6
见:看见,动词 。
7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
8
日夕:傍晚 。
9
相与:相交,结伴 。结伴而归 。[5]
译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6]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6]
摘要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2]
作品赏析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颔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
颈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
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4]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1]
作品评价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孙月峰《文选瀹注》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7]
作者简介

原文译文摘要作品赏析评价简介 采什么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文章插图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说宜丰人) 。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祖父曾为武昌郡守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卒于浔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