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梢棒又不是哨棒 梢棒的意思


为什么梢棒又不是哨棒 梢棒的意思

文章插图

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选了《水浒传》中的经典章节——武松打虎,编者将其命名为《景阳冈》,在这篇课文中,关于武松打虎用的武器——“梢棒”,让很多老师和学生产生了疑惑 。
在课下注释中对“梢棒”是这样解释的:“用来防身的棍棒,也写作‘哨棒’ 。”很多老师和同学对此的疑问是这两个词的读音怎么读,是读一声,还是读四声 。这两个词是完全相同,可以随便换用,还是这两个词有差别,不能随便换用?
对此,我做了一点儿研究,结论就如题目所言:“梢棒”既是“哨棒”,又不是“哨棒” 。虽然我查阅了很多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但是为了避免掉书袋,这篇文章就不写成论文的样子了,非必要不引经据典,直接说大白话,争取让大家都能看得懂 。
先说为什么“梢棒”是“哨棒” 。
在《水浒传》中,无论是“梢棒”还是“哨棒”,都是武松手里拿的那个用来防身的棍棒 。不会因为词形的变化,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 。
事实上,在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课文里就用的是“哨棒”,到现在部编版教材才改为“梢棒”,主要原因应该是所依据的《水浒传》版本有所不同 。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水浒传》中,叙述的同是“武松打虎”的故事,有的写作“梢棒”,有的写作“哨棒”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梢棒”就是“哨棒”,二者在所指的事物上并无任何差别 。
再说为什么“梢棒”又不是“哨棒” 。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
首先,二者词形不同,但它们又不是完全同音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的异形词,“梢”和“哨”也不是通假字,可以说除了所指事物相同之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 。
其次,二者读音不同,“梢棒”的“梢”读作shāo,而“哨棒”的“哨”读作shào 。
再次,二者的构词方式不同 。关于这两个词的构词方式,值得详细说一说 。
这要从字源说起 。“棒”“梢”“哨”都是形声字 。
“棒”,“奉”是其声旁,而“木”是其形旁,其本义就是木棍 。“梢棒”和“哨棒”这两个词都带有“棒”字,这两个“棒”的意思完全相同 。主要区别在“梢”和“哨” 。
“梢”,“肖”是其声旁,“木”是其形旁 。也有人认为“肖”也表示一定的意思,“肖”的一个意思是“小”,“梢”就是树梢,就是树的枝条的末端,树梢的末端相对于树干或者枝条的主体部分当然“小” 。又由树木枝条的末端引申为棍棒 。这也不难理解,到现在,折断树木的枝条当棍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
“梢”和“棒”都是木棍,二者意思相同,由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指木棍 。
“哨”,“肖”是其形旁,“口”是其声旁 。但是,这个“哨”的本义却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口哨”之意 。“哨”最初的意思是“不正”,也就是“歪”,这个“不正”说的是壶嘴不正 。这是有文献的依据的 。在《礼记·投壶》中有:“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 。’”
“枉矢哨壶”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虽然不太常见,但一说出其所表达的意思,大家却都能懂得 。壶:古代投矢娱乐所用的器具 。“枉矢哨壶”字面意思就是“弯的箭,歪的壶” 。这是主人自谦之辞 。类似于现在的酒桌上的客套话:“没什么好酒好菜,也没什么好玩的,大家吃好喝好玩好 。”
由“哨”的“不正”这个本义,又引申为侦查,巡逻等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引申呢?因为侦查常常并不是正面打交道,而是从侧面(不正)窥视,所以才有此引申 。而在侦查巡逻的过程中,对古人而言,也要拿着点儿趁手的家伙用于防身,于是就地取材,通常要拿一根木质的棍棒 。
从上面看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两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不同 。“梢棒”属于并列式,而“哨棒”则是偏正式,前者中的“梢”和“棒”是并列关系,强调的是材质和形态,而后者中的“哨”则用来修饰“棒”,强调的是功用 。
读了以上的分析,您是更晕了,还是不太晕了呢?
其实,晕与不晕都没关系,以上分析对于解读文本来说,不太重要,只是细枝末节而已 。虽说是细枝末节,但也不意味着读武松打虎这一段,只要知道“梢棒”(哨棒)是防身用的棍棒就够了 。
【为什么梢棒又不是哨棒 梢棒的意思】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在武松打虎这段故事中,“梢棒”出现了十余次,在行文上有其特别的意义,作者可谓是独具匠心 。最早注意到这一写法妙处的是金圣叹,他在评《水浒传》时,将这种写法名之为“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并对此有精彩的评论 。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