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 , 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 , 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 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 。也因此 , 两个时间点下 , 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 , 是有争议的 。

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文章插图
【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 , 《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 , 即魏惠王六年四月 , 也就是公元前364年4月;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的是魏惠王三十一年 , 即公元前339年 。在《竹书纪年》未出土之前 , 一般采用《魏世家》的说法 , 即认为魏惠王是在公元前339年迁都大梁 , 而其迁都的原因 , 也在《魏世家》中说得明明白白:
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文章插图
三十一年 , 秦、赵、齐共伐我 , 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 , 破之 。秦用商君 , 东地至河 , 而齐、赵数破我 , 安邑近秦 , 於是徙治大梁 。结合魏惠王时期的历史 , 对这个时间点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 , 不外乎就是两个原因 , 一是避秦 , 二是图霸 。
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文章插图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 , 国力迅速提升 , 秦国东进的步伐开始加大 , 商鞅带兵向东已经夺得了河西之地 , 后来更是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 , 取得了攻打魏国的大胜利 , 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离秦国很近 , 因此 , 魏惠王选择迁都 , 避开秦国的锋芒;而齐国和赵国数次攻打魏国 , 尤其是齐国 , 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 , 严重影响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 于是 , 魏惠王借着迁都 , 将魏国的统治中心往东转移 , 压制齐国 , 重新稳固魏国的霸主地位 。
大魏和大梁是哪个朝代,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文章插图
如果将魏惠王迁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39年 , 上述的迁都原因是成立的 。但是这里也并不是没有疑点 , 甚至《史记》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 比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 , 发生在魏惠王十八年的围魏救赵事件中 , 齐国围的正是魏国的大梁 ,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 据其街路 , 旻其方虚 , 彼必释赵而自救 。”这是孙膑给田忌出的主意 , 而田忌也采纳了 , 然后才有了桂陵之战中魏军的惨败 。数年之后的马陵之战 , 齐国同样是围魏救韩 , 齐军“直走大梁” 。
齐国为何选择围攻大梁 , 目的就是让魏军从赵国和韩国撤军而自救 , 救国都 , 在桂陵之战之前 , 大梁很可能已经是魏国的都城 。
《史记》中的诸多矛盾之处让魏惠王迁都时间也变得不那么准确了 , 直到后来《竹书纪年》的出土 , 才还原了一些真正的史实 , 这里并不是说《竹书纪年》就一定是准确的 , 但经过分析研究 , 其史实的准确度还是很高的 。
而在《竹书纪年》中 , 魏惠王迁都是在魏惠王六年 , 也就是公元前364年 , 也有一说是公元前361年 。不过这两个说法因为中间相差并不大 , 因此很难辨别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 , 不过 , 无论是公元前364年还是公元前361年 , 因为距离很近 , 其迁都的原因基本是相同的 。所以这里就采纳公元前364年这个说法 。
从公元前364年到公元前339年这段时间里 , 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可能就是秦国的强势崛起和魏国的彻底没落了 。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 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
在公元前364年 , 秦国的国君还是秦献公 , 而商鞅也还在魏国 , 秦国这个时候根本没办法和实力强大的魏国争锋 , 魏惠王也不可能会忌惮秦国 , 实际上 , 魏国向西的领地已经到达了河西之地 , 西边已经不可能继续扩张 , 但东边却是大有可为 。魏国一直想延续春秋时期的老传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即称霸 。
因此魏惠王急于摆脱魏国地理环境的束缚 , 摆脱韩赵的掣肘 , 并向东压制齐国 。田齐正式成为诸侯还是魏国帮了忙 , 但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 , 齐国也并不愿意受制于魏国 , 它开始一步步做东边的老大 , 长此以往 , 对魏国的霸主地位确实是一种挑战 ,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 尤其是齐威王时期 , 后期的齐威王已经开始压制魏惠王了 。
为了实现魏国的霸业 , 魏惠王才决定迁都大梁 , 将魏国的中心往东转移 。他迁都并不是为了避开秦国的锋芒 , 而是为了向东扩张 , 甚至要重新统一三晋 , 继续向东压制齐国 , 然后做霸主 , 让魏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
但并不是说魏惠王对秦国就一点都不在意 , 《竹书纪年》记载 , 魏惠王十二年 , 魏国在西边筑长城 , 这其实就是防秦的手段 , 当然这长城根本就挡不住秦国东进的步伐 。但是魏惠王的理想是好的 , 他也一直在为理想而奋斗 , 但是结果却是很惨的 。
魏惠王有雄心称霸 , 但是本身国内的政治却已经走下坡路 , 当年李悝变法的成果不知道有几成保存下来 , 但很明显的是魏惠王在用人上完全不能和魏文侯相比 , 经过了李悝变法后 , 魏国国内反而重新开始实行贵族政治 , 而魏惠王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动战争更是一步步消耗着魏国的军事力量 。齐威王崛起后 , 魏国败掉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 虽然在桂陵之战后 , 魏国曾在第二年反击获胜 。更甚者 , 魏惠王还弄了一个逢泽之会 , 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开会 , 然后一起去朝见周天子 , 宋国、卫国、鲁国、赵国等参与了此次会议 , 秦国的公子少官也在 , 但是韩国、齐国等大国却根本不搭理魏惠王 , 魏国的称霸终究有些名不副实 。
不久之后 , 就发生了马陵之战 , 魏国大败 , 魏国的霸业不仅再也实现不了 , 甚至魏国自身已经彻底没落了 。数年下来 , 魏国不断开战 , 耗损是巨大的 , 早已不是战国初期那个强悍的魏国了 , 而魏惠王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了 。这是魏惠王的悲哀 , 也是魏国的悲哀 , 战国时期率先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并没有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