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公元960年宋仁宗传位给谁,“五代十国”的后周大将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谋士赵普等,假借出兵抵御北汉,在都城开封以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建立北宋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为解决从“五代十国”以来,军事将领拥兵自重、谋反夺位的“传统”,赵匡胤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 。开国大将多被削夺了兵权,但有一从例外,那就是赵光义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公元976年十月,正值盛年的太祖赵匡胤大病,位高权重的其弟晋王赵光义探望,屏退左右 。其间,有人于窗外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当夜晋王赵光义留宿宫中,次日晨宣布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庙号:“太宗”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赵匡胤驾崩时,长子早亡,次子赵德昭年二十有五,业已成年 。赵匡胤何故皇位不传子,而传于弟,让人生疑 。难道真是爱弟胜于爱子?“烛影斧声”也由此成为千古之迷,后人多认为赵光义有弑兄夺位之嫌 。三年后,赵德昭因故被太宗赵光义训斥,心中惊惧自杀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关于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后史书记载有《金匮之盟》 。意思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幼主即位后会重蹈“五代十国”主弱臣强,大将夺位的情况发生 。与赵匡胤相约百年之后将帝位传于其弟光义,并将这一约定书写记录下来,藏于金匮之内,以作凭据 。但书中记载杜太后于961年病逝前与赵匡胤等约定《金匮之盟》,当时赵匡胤三十四岁正值壮年,这时就推断他可能早亡,幼主即位似乎不太符合情理 。对此,后世史家也多有争议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997年,赵光义驾崩,传位于三子赵恒,庙号真宗 。这时侯,赵匡胤诸子中,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 。次子燕懿王赵德昭,自杀 。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 。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早亡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这样一番情形,题主认为要传颂什么呢?是赵匡胤仁孝,以国家大局考虑“传位”于弟赵光义,还是赵光义即位后,训斥侄儿赵德昭使其自杀,最终把皇帝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应该都没有有什么可传颂的!有的只是感叹和唏嘘帝王之家,亲情寡淡罢了!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孙坚战死时,孙策十六岁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这个年纪虽然不大,但搁在古代,也是可以主事的年纪了 。而且在当时,孙坚的部曲基本保存完好,诸如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文臣武将,仍对孙家不离不弃,并没有因为孙坚去世,就抛弃孙策、孙权等兄弟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可以说,孙坚当时完全可以把部队的指挥棒直接交给孙策手上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然而,孙坚临死前并没有这么做 。他把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贲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为什么孙坚要这么安排?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原因很简单 。虽然孙策能力很强,也得孙坚旧部人心 。但他擅长攻坚,不擅长守业,缺乏人生挫折,容易阴沟里翻船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把话说的直白一点,孙策是个欠缺社会毒打的希望之星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

文章插图
孙家本钱小,没地盘,人又少 。连赢十把都不见得能富 。但只要输一把,就可能是满盘皆输的结果 。
相比于孙策,孙贲是苦出身,自幼丧父,童年丧母 。他自己还是个孩子时,就出社会独自闯荡,独立养育亲弟弟孙辅 。
像他这样的人,知深浅,懂进退,适合在逆境中求生存 。
尽管孙贲才华有限,在他带领下,孙氏不会大富大贵 。但孙贲也不大可能把老本输光 。
事实证明,孙坚没有看错人 。虽然孙贲没有把队伍做大做强,但他也没有把队伍带散 。
孙策守孝结束,更成熟,决定出山打天下时,孙坚的部曲,孙贲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交还给孙策手上的 。
一支队伍,长达数月缺乏主心骨,还能基本保住本钱,这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时代,很难能可贵了 。
时间来到公元200年 。
这一年,孙策因伤而死 。他临死前,情况比起孙坚死时,还要略微严重 。
一方面,孙策虽留有一个儿子叫孙绍 。但年龄不大 。(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根据孙策的年龄进行推断,孙绍当时年龄不大,可能也就六七岁)
一个小毛孩子,啥都不懂,显然是无法直接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
另一方面,孙策打下江东五郡(实际只有东汉扬州的五个郡),豪强林立,孙策为了强化在江东的统治,不断杀豪强 。但本地豪强多,他根本就杀不完 。因此,这也使得当时孙家与江东豪强的关系非常紧张 。统治根基极不牢固 。
再一方面,孙策在背叛袁术自立后,虽然他扩张的速度很快,但他没有时间整顿自己与孙氏族人的君臣关系 。他当时更像是孙氏一族的盟主,而不是君主 。因为当时的孙贲是太守,孙策队伍舅舅吴景是太守、老臣朱治代理了一个太守,孙策自己也只是太守 。
他不是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不是以上级官员的身份在号令孙氏族人 。他只是因为个人能力很强,且又是孙坚的儿子,大家觉得跟着他有前途,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才拥戴他 。因此孙家内部当时也是有矛盾的 。
这个矛盾体现为——江东豪强对孙策的统治并不服气,有些亲戚对孙策的儿子也不服气 。
所以综合来看,孙策死时,他的实力和政治成就虽然远超父亲死时 。但江东集团内部的矛盾却也是比孙坚死时要大的多 。
如果孙策不死,凭他的能力,多活几年,或许能把内部问题解决好,然后把政权平稳交给孙绍 。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孙策没来得及做这些事就死了 。他的儿子小,江东内部又乱 。他面对和父亲孙坚一样的情况——必须要求稳才能生存下去 。
孙策曾一度对张昭说,如果孙权可辅,你就辅佐他 。不可辅,你可以自立为江东之主 。甚至就连孙坚的老婆吴夫人也担心江东基业不住 。这就足以显示当时形势有多危急 。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
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袭对曰:“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 。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众皆壮其言 。
同时这也显示,孙策对传位给孙权,也有点信心不足 。
孙权只是孙策上的第一把“锁”,张昭是上的第二把“锁” 。
可能在孙策的设想里,最理想的情况的是孙权能稳住大局,为孙氏光耀门庭 。自己儿子也能跟着沾光 。
退一步,孙权不行,张昭接替之,代立为江东之主,继续保孙氏能继续荣华富贵 。自己儿子不至于死在乱世之中 。
最后,如果情况坏到连张昭都控制不住的局面的了,孙策安排的对策便是“缓步西归” 。
这个”缓步西归”的具体含义,研究三国的人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指渡江北走,回归孙氏的老家 。也有人认为是归顺曹操控制下的东汉朝廷 。
无论怎么说吧,结果都是一样的——即如果控制不住局面了,孙氏就离开江东,权力和地盘都不要了,力图只保住祖宗香火不断即可 。
想想看,孙策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还怎么可能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呢?
事实上,孙策死后,孙权继立,江东还真就是风雨飘摇 。各地太守蔑视孙权的能力,纷纷造反 。从孙策去世到赤壁之战期间,江东几乎所有的郡,都发生过叛乱 。
孙权自打继位就马不停蹄到处平叛,此外还检阅军队、开设幕府,从行伍中和地方上招募提拔人才,安抚众心,拉拢大族支持 。累的跟狗一样 。
这种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绝非孙绍那种小毛孩子可以做到的 。
总的来说 。虽然东吴肇始于孙策,但东吴能真正以鼎立之态称雄于汉末三国,大部分的任务却是在孙权时期完成的 。若没有孙权继位后的深耕,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更像是军事殖民,看起来威风凛凛,然则并不牢固 。孙家能在江东立足,生根发芽,其实是孙权前后几十年的努力 。
在孙家内部,若没有孙权,孙坚的直系后裔到死,估计也只是个盟主 。孙权也是依靠战功,凭借几场大胜利树立了足够威望,才终于把自己由太守升级成为州牧,把孙坚直系与族人和将领们拉开了等级差距,从孙氏盟主身份向东吴君主身份迈开了一大步 。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的话: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
【宋仁宗传位给谁,赵匡胤传位弟弟,弟又传位他儿子,为什么没被积极传颂?】现在看来,确实是一句实话 。孙权不仅完成了孙策部署的任务 。而且,他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