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豆蔻是指多少岁: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15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17.古稀:70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70-80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80-90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100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词语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它们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见,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样表示年龄的呢?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01:豆蔻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那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来看下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 。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 。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
豆蔻是指多少岁,古代女子二十岁叫什么

文章插图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 。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 。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 。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
02:及笄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 。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
什么是笄?《说文》解释:“笄,簪也” 。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 。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 。
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 。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 。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 。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
03:知天命这里要提到“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是孔子总结他自己的,说他15岁致力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岁懂得顺应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70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岁的年纪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
人活到了50岁年纪,就应该懂得顺应天命 。当然顺应不是要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
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很难,因而做事不苛求结果 。毕竟50岁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但在50岁后,虽然仍然发愤图强,但对个人荣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
毕竟,一般来说,人活到了50岁,生活阅历丰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积了半生财富,因而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重要年龄段,再去大力冒险、苛求成功,而是求稳 。
我身边一些人50岁内退后,还想凭借之前的人脉、平台等,好好发挥“余温”,于是大力投资、开店等,不断折腾,结果弄得半生积蓄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
因此,不得不说,孔圣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告诫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里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五十而知天命,50岁了,努力但不苛求,顺应就是进步 。
04:花甲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 。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 。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
然后,以此类推 。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 。相关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写:“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指年月或时代 。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 。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称花甲为60岁,最常见的成语是“花甲之年” 。
05:古稀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
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两句诗是杜甫写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
古代活过70岁“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吁短叹,唏嘘不已 。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 。但几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的,而现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
06:耄耋耄耋,读作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 。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
耄,从汉字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 。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 。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
人活到80-90岁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很普遍 。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
曹操在《对酒》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是寿终了 。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
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 。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有区别,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是福寿通用 。
07:期颐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之年” 。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老人 。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 。期颐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我们现代没有这样文绉绉称呼百岁老人,除非在文学作品中 。
期颐一词,最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二十曰弱,冠 。
三十曰壮,有室 。
四十曰强,而仕 。
五十曰艾,服官政 。
六十曰耆,指使 。
七十曰老,而传 。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
百年曰期,颐 。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颐即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非常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或赡养 。
“期颐之年”这个词见证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写在最后综上,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