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

蒙恬大受启发 , 利用兔尾制作毛笔 , 经过多次试验、改良 , 总结出制笔的108道工序 , 才有了后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

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章插图

相传“蒙恬造笔”故事

清明节期间 , 南充蒙氏宗亲祭祖仪式在嘉陵区大兴乡碑垭口村蒙家山举行 , 顺庆、高坪、西充、南部以及重庆、遂宁、攀枝花等地200余名蒙氏宗亲围在一座古墓前 , 向先祖鞠躬 。
南充蒙氏从何地、何时迁来已无从考证 , 但有证据显示 , 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将蒙恬的后裔 。“蒙氏最早在秦末汉初就入川了 , 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来的 。”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

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章插图

“顺庆、嘉陵、高坪、西充、南部等地如今均有蒙氏定居 , 而顺庆区金台镇当是南充境内蒙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 。”老家在金台镇蒙承宫村的蒙彪介绍 , 金台镇素有“毛笔之乡”的美誉 , 当地人制作毛笔需经过108道工序 , 到上世纪80年代初 , 该镇仍有数百人制作毛笔 , 集市上建有好几个“笔市” 。当地蒙氏普遍认为 , 蒙恬发明了毛笔 , 蒙氏祖上把制笔的工艺带到了金台 。
据传 , 公元前223年 , 蒙恬带兵在外作战 , 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况 , 蒙恬定期写战报上奏秦王 , 但当时所用的书写工具书写速度很慢 。一天 , 蒙恬打了几只野兔回营 , 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 , 血水在地上拖出弯弯曲曲的痕迹 。蒙恬大受启发 , 利用兔尾制作毛笔 , 经过多次试验、改良 , 总结出制笔的108道工序 , 才有了后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
“金台制笔工艺是否为蒙恬后人所授 , 已没有真凭实据 。”蒙彪介绍 , 但在金台镇的蒙承宫村、土地垭村 , 至今约有90%以上的村民姓蒙 。60多年前 , 蒙承宫村建有蒙氏家庙 , 家庙神龛上和嘉陵区大兴乡蒙家大院的神龛上一样 , 写着“造笔启文人 , 辅秦称大将”的楹联 。蒙氏后裔认为 , 神龛上供奉的祖先当是秦朝名将蒙恬 。
【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故事归故事 , 事实并非如此!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 。”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 。“自蒙恬始造 , 即秦笔耳 。以枯木为管 , 鹿毛为柱 , 羊毛为被 。所谓苍毫 , 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 , 俘捉毛颖 , 秦始皇宠之 , 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

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章插图

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 , “楚谓之聿 , 吴谓之不律 , 燕谓之弗” 。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 , 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 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 , 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 。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 。或恬所造 , 精于前人 , 遂独擅其名耳 。”看来 , 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
解放后的出土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 。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 , 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 , 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 。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权相似 , 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 , 毛长2.5厘米 , 笔杆亦系竹管 , 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 , 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 , 外缠丝线 , 再涂上漆 。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 , 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 它称为“战国笔” 。又由于长沙古属楚国 , 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 , 还被称为“楚笔” 。

蒙恬造笔故事 毛笔是谁发明的

文章插图

战国刻刀▲
是否“战国笔”就是最早的毛笔呢?也是个问号 。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 。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 。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 , 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 , 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 。商代的甲骨文上 , 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 。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 , 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 , 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 , 以及一些龟甲片上 , 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 , 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 。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 , 由此可以这样断定 , 早在商代以前 , 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 , 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 , 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 。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 , 也精通制笔技艺 , 被供为“笔娘娘” 。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 , 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 , 在村西建有蒙公祠 , 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 , 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 , 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 , 以纪念他们的笔祖 。元代 , 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 , 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 , 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 , 善琏湖笔逐渐外传 , 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 , 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 , 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 , 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 。
制笔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 , 什么兔毛、山兔毛、獭毛、猪毛、鹿毛、马鬃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 , 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制笔 。据《岭表录异》里记述:岭南无免 , 某郡守把一块免皮给笔匠做笔 。笔匠吃醉酒 , 将兔皮弄丢了 , 他怕受罚 , 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做笔 。谁知做出来的笔非常好使 , 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 。笔匠无奈 , 只好道出实情 , 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作捐税 。另外还有用婴儿的胎发来制笔的:“内惟胎发外秋毫 , 绿玉新栽管束牢 。”这是唐朝一位待人赞美胎发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