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土扬名天下造型奔马飞鸟名称来历 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


文物出土扬名天下造型奔马飞鸟名称来历 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青铜奔马
别名
马踏飞燕
所属年代
东汉
出土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出土时间
1969年10月
馆藏地点
甘肃省博物馆
类别
青铜器
级别
国宝级文物
青铜奔马编辑
东汉青铜器
铜奔马 , 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 , 为东汉青铜器 , 国宝级文物 ,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 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 , 长45厘米 , 宽13.1厘米 , 重7.3千克 , 造型矫健精美 , 作昂首嘶鸣 , 疾足奔驰状 , 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 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 , 飞鸟回首惊顾 , 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 , 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 , 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 , 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
目录
1文物出土2扬名天下造型奔马飞鸟3名称来历
铜奔马说马踏飞燕说马踏龙雀说飞燕骝说天马说天驷说
4传说故事5文物历史6文物特征7制作技术8文物鉴赏9出土环境
10文化寓意11文物价值12重要展览13展出时间14文物争议
文物出土
编辑

文物出土扬名天下造型奔马飞鸟名称来历 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

文章插图

青铜奔马
1969年初秋 , 中国甘肃省武威雷台地区的农民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室内的铜车马 。但由于缺乏考古常识 , 当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 。当年10月 , 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看到墓室和仓库里的铜车马后向上级报告 , 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 青铜奔马就在其中 。由于出土时队阵的顺序遗失 , 只能按照史料记载来重排车马队 。在车马队的最前统领全军的就是这匹青铜奔马 。后来的考证表明 , 雷台一带为东汉一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 。
扬名天下
编辑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 , 在参观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 , 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 , 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 , 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 , 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 , 被广泛地使用 。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 , 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84年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
造型
通体青铜铸成 , 表面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 。铜马昂首嘶鸣 , 三足腾空 , 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 , 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 , 喻意神速 。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 , 整体的支撑点很小 , 但重心稳定 。关于该造型的含义 , 有不同的解释 , 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 , 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 , 因此在鸟之上 。
奔马
铜马体态矫健、昂首嘶鸣 , 被认为是汉代“天马”的典型形象 , 是神话中的角色 , 不是现实中的马 。一般的马是前后同向腾空 , 而此马同一侧的两腿向同一方向腾起 , 称为对侧步 , 这种步伐对于乘坐的人很舒适 。
飞鸟
关于飞鸟的造型 , 有诸多说法 。一种认为这是龙雀的造型 , 龙雀即古代的风神 。从飞鸟的形体推断 , 有专家认为是游隼 。
名称来历
编辑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 ,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 , 高34.5厘米 , 作疾速奔驰状 , 其右后蹄附一飞鸟 , 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 , 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 , 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但是 , 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 , 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 , 也有学者引经据典 , 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 , 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 , 但有马无燕 , 未惬人意 。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 , 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铜奔马说
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 , 它昂首嘶鸣 , 马蹄腾空 , 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 , 因而 , 经郭沫若先生鉴定 , 命名为“铜奔马” , 因为是由青铜制成 , 也称“青铜奔马” , 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
马踏飞燕说
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 , 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 , 仅以“奔马”名之 , 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 , 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 , 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 。据说1971年9月 ,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 , 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 , 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
马踏龙雀说
针对“马踏飞燕”说 , 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 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 , 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 , 而是龙雀 , 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
飞燕骝说
——为铜奔马正名 。前面几种名称 , 看似有些道理 , 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 。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 , 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 , 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 。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 , 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 , 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 , 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 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 , 注:“紫燕 , 良马也 。”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 , 赤兔越空 。”二句中赤兔指良马 , 紫燕亦指良马 。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 , 有良马九匹 , 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 , 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 , 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 , 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 , 此名恰合古意 , 最为雅致贴切 。
天马说
持此说法的人认为 , 龙雀是风神 , 即飞廉 , 这种神鸟 , 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蜿 , 天马半汉”之句 , 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 , 因此 , 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 。《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 , “天马”足踩浮云 , 身可腾空飞驰 , 奔马踏着飞燕 , 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
天驷说
与前几种说法一样 , “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 。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有关的宫内陈列品 。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 , 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 , 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 , 或令大军征战 , 才求得汗血马 , 是谓“天马” , 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 , 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 , 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 。因此 , 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 , 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 , 臣民不可能享用 , 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 , 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 ——天驷” 。“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 , 名“房” , 即“天驷” , 亦称“马祖神” 。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 , 自商周以来 , 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 , 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 。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 , 供奉马神 , 死后殉葬铜制马神 , 当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样解释 , 就墓主人的官职和职业特征来说 , 都是合理的 , “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 , 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
传说故事
编辑
其实 , 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 , 出土时可不是这样 。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修复时 , 腹内铸造时的泥子早已掏出 。因为把泥子掏出来后 , 它才可以站立 , 这充分显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铜奔马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 , 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 , 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 , 等等 。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 , 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对其认真查看后 , 对这样的奇特造型 , 一边称赞古人的大胆设计、精美工艺 , 一边决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
修复时 , 将马头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后茬口见新 , 用锡焊方法连接焊结实 。把马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 , 用铜和锡焊补严实;把缝隙填补好 , 磨平 。有的纹饰修复时对不上了 , 使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通顺 。修补后 , 用传统的作旧方法 , 作出地子和锈 。修复的作旧处 , 做的与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锈完全一致 , 没有一点修复的痕迹 , 更不失当初的风格 。后来 , 赵老看到马的3个马蹄心空着 , 这样展出太不雅观了 , 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 , 就用胶调合土 , 对上些章丹红 , 好似铸模泥土一样填满 , 经修饰后与原件的铸模泥子一样了 。这件铜马踏飞燕经过赵老的精心修复后 , 在参加全国出土文物展览时 , 获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
文物历史
编辑
1969年9月10日 , 甘肃武威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13生产队的村民挖防空洞 , 无意间发现一座有大量青铜俑的古墓 。很快 , 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队部 。此事被新鲜公社书记了解后 , 他阻止了文物的变卖和毁坏 , 并向上级政府反映 。
1969年12月 , 甘肃省有关部门决定 , 将雷台出土的文物全部上调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
1971年9月19日 ,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于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带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西北地区时 , 专门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 , 仔细查看了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青铜俑 , 当他看到铜奔马后 , 发出了“天马行空 , 独来独往 , 就是拿到世界上去 , 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 。郭沫若到回北京后立即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详细介绍了这批青铜俑 , 尤其是铜奔马的情况 , 并当场商定马上将这批文物调京 , 充实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 。铜奔马在京展览后 , 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 , 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些专家纷纷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评赏文章 , 说铜奔马是“无价之宝” 。
文物特征
编辑
铜奔马身高34.5厘米 , 身长45厘米 , 宽13厘米 , 重7.15千克 。马昂首嘶鸣 , 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 , 腿蹄轻捷 , 三足腾空、飞驰向前 , 一足踏飞燕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 , 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 , 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
制作技术
编辑
其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 , 即分别铸造马身、马腿以及蹄下飞鸟等部分 , 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 , 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 , 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
文物鉴赏
编辑
关于此文物的名称 , 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 , 最后将其定名为铜奔马 , 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 , 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 。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 , 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 , 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
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 。铜奔马 , 定名平实 , 不会有任何失误 , 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认定 。
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 。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 , 而且动感强烈 , 呈三足腾空之势 , 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 , 显然经过精心设计 , 既合力学原理 , 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得到完美解决 , 体现了其高超之处 。具体而言 , 鸟形底座平 , 与地面接触面积大 , 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 , 正如三角支架 , 增大了稳定性 。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 , 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
铜奔马用鸟形底座 , 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 。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 , 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 , 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 , 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 , 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 , 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 , 这就不那么容易了 。制作者匠心独运 , 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 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 , 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 。衬托出马的迅疾 , 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
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 。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 , 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形象 , 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 , 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 , 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整体上看 , 它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 , 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
出土环境
编辑
雷台汉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北关中路 , 约建于东汉晚期 。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 。
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 , 规格较高 。其墓门向东 , 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 。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 , 墓室总长19.34米 , 条砖砌筑 , 覆斗顶 , 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 。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0多件 , 古钱币3万余枚 。其中铜器127件(部分有铭文) , 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 , 而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 。
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 , 只是规模不及 , 且无耳室 。
文化寓意
编辑
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 。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 , 汉武帝作《天马歌》 , 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
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 , 视马为财富的象征 。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 。铜奔马别具一格 , 与其他车马相互衬托 , 体现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汉代通西域 , 设河西四郡 , 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根据河西汉简的记载:马被广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长城防御、军事行动等方面 。史料记载 , 汉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 , 马在汉代可谓战功赫赫 , 功绩卓著 。
文物价值
编辑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
重要展览
编辑
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间 , 铜奔马先后到法国、英国、日本、罗马尼亚、墨西哥、加拿大、荷兰、美国等12个国家巡回展出 , 观众达500多万人次 。
2014年02月17日 ,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奔马迎春——中国马文物”图片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 , 东汉铜奔马在列 。
展出时间
编辑
2021年11月24日 , 甘肃省博物馆公告显示 , 根据国家珍贵文物保护相关规定 ,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铜奔马自即日起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 , 其余时间在库房进行维护保养 。[1]
文物争议
编辑
奔“马”的争议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是什么马 , 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天马”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体型高大 , 腾空飞驰 , 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二说是“神马” 。神马又叫“天驷” , 骑行神速 。“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 , 名“房” , 亦称“马祖神”;三说“紫燕骝” 。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 , 骑行速度快 , 如飞燕般 。汉文帝有被称为“九逸”的良马九匹 , 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还有一说是“特勒骠” 。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 , 其奔跑时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 , 名“对侧步” , 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 , 非常稀少 。
踏“鸟”的争议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鸟” 。第一种观点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第二种观点是“龙雀” 。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 , 天马半汉”之语 , 龙雀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 , 能把风神踏在蹄下;第三种观点是“燕隼” 。燕隼体型大小如鸽 , 形似雨燕 , 飞行迅速;第四种观点是“乌鸦” 。此说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灵感:“天马”前蹄在“乌”背上方 , 好像在追赶着乌鸦 。
所属朝代及主人的争议
甘肃省博物馆在考古报告中认为 , 此墓年代是东汉晚期 , 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186年~219年)” , 故称“雷台汉墓” , 其依据是所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 , 遂断定铜奔马是东汉文物;但有学者不同意考古报告的结论 , 共提出东汉、汉魏、西晋、晋末、前凉等五种说法 。
【文物出土扬名天下造型奔马飞鸟名称来历 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甘肃省博物馆在考古报告中认为 , 铜奔马的主人是“张某将军” , 但有学者认为应为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东汉人“张君” 。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