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 云雕是什么工艺


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 云雕是什么工艺

文章插图

云雕是雕漆工艺之一 , 始于唐代 , 定型于宋代 , 其名称见于程大昌《演繁露》等史籍 。《中国书艺美术大辞林·地方传统工艺分布》上记载有“新绛‘云雕’” 。明代我国漆工唯一专著《髹饰录》也提及剔犀 。著名学者王世襄等认为 , 剔犀主要产于山西新绛县 。据《新绛县志》记载 ,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 绛州名匠张凡娃经过精心研制并结合本地漆器特点 , 创造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 , 后经历代能工巧匠竞相雕琢 , 遂代代相传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现珍藏着清代剔犀漆筒、漆食盒、漆提盒、漆八角桌等 。
在制好的木胎上 , 用两种以上天然漆有规律、逐层次地累积到一定厚度 , 再用刀剔刻 , 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 , 故名剔犀;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 , 流转自如 , 回旋生动 , 断面显露宛若彩云的纹理色彩 , 近代以来称之为“云雕”;日本则称剔犀为“屈轮” 。
剔犀是我国漆器工艺生产中较为繁杂的一种髹漆工艺 , 它从木材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 , 都要有丰富经验的技工操作 。如髹漆必须在潮湿、不通风、干净无污染的地下室进行 。工艺流程大体是在优质木材胎体上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髹上 , 逐层堆积到一定厚度(约0.3毫米至0.5毫米) , 一般要涂饰80道左右 , 上一道漆 , 阴干后再上一道 , 各种色漆每层要上好几道 , 所有漆上好要用月余时间 。整体阴干后 , 放一段时间才能描绘图案和雕刻 , 用“v”形刀雕刻花纹 , 刀口处可见不同的色层 , 每个图案都要反复雕刻、修整 , 直到深浅、宽度、厚度都达到要求才合格 , 而后再进行其他工艺 。
剔犀物件的漆层厚度是其他漆器无法比拟的 , 它耐磨、耐蚀、耐水、耐潮 , 始终光亮如新 , 经久耐用 , 置放越久 , 云纹色彩越发古色古香 , 美不胜收 。剔犀物件在宋代虽已出现 , 但规格较小 , 大都是瓶、盒、筒等 , 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了大件家具 , 但因其工艺独特、造价昂贵 , 一直作为皇室家具使用 , 民间少有 , 故传世品很少 。
这门千余年传承下来的技艺唯独我省新绛一地尚存 , 被视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 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民国初年 , 绛州漆匠王思恭、薛仙基、赵普元各自开办雕漆铺 , 制作桌、案、几等剔犀制品 , 1922年雕漆铺增加到12家 。彼时 , 剔犀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产品销往国内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 将分散、改行的剔犀老艺人组织起来组建了新绛云雕漆厂 , 后改为新绛工艺美术厂 , 使剔犀这一传统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 , 不但继承了古代名匠的传统技法 , 还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
【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 云雕是什么工艺】如今 , 新绛云雕产品在不含任何化学材料的基础上 , 探究生产过程中不时变化的温度、湿度、干度等情况 , 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 开发出了高档云雕家具、礼品、文房四宝等12个系列的千余种产品 , 使新绛云雕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湛工艺得到发扬光大 。2010年 , 《云雕漆盘》作为山西工艺美术精品代表之一亮相上海世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