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在西北黄土高原,曾经有一个以党项羌为主体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叫西夏百克力是什么民族 。它和宋、辽、金都鼎立存在过,这个政权存在了190多年 。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这个民族勇武善战,是个让“战争之神”成吉思汗头疼的民族,西夏首都中兴府久攻不下,让成吉思汗恼羞成怒,临终遗言下令屠城 。这个充满血性的民族真的被赶尽杀绝了吗?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不,答案是否定的 。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党项族究竟到哪里去了?这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 。
根据有关史书、族谱记载、考古资料和调查访问的材料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两部分,第一,留居西夏故地,第二,迁徙到中国不同地方 。
他们现代都成了哪个民族,不能一概而论 。这要看他们与当地民族融合发展具体来说 。
其具体情况我来分析如下:
一、留居西夏故地在甘肃酒泉发现一块碑 。这块碑刻于公元1361年,它给我们提供了西夏灭亡后河西地区党项人活动的重要资料 。
该碑记载了唐兀氏家族历经6代共13人的官职世袭及其活动 。这个家族除一小部分上层人物到内地做官,大部分仍是当地居民,其中有不少就任河西地区的官吏 。
另外《甘肃新通志》里也有同样的记载 。足以说明西夏灭亡后,党项人留居河西走廊及其上层人士从政的概况 。
在经济方面,史料记载忽必烈驻守西夏时候,在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西夏故地进行屯田 。屯田上的直接生产者有汉、回鹘、蒙、藏等民族,但主要的还是河西的党项居民 。
在《元史察罕传》里有明确记载:
察罕是西夏人,他从小就作为成吉思汗的义子为蒙古作战 。在蒙古军队里有着重要影响力,在成吉思汗下达屠城后,在他一再坚持和建议下,蒙古军队只对那些有罪的、反抗激烈的西夏人杀死,其余大部分无辜的西夏人都保全了生命 。他们就留在西夏故地 。
在这过程中,党项族居民一定会与各个民族交流、通婚融合,同化成为其他民族 。
此外在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乡和查不布苏木等处,集中居住着部分被称为“唐古特、斡索黑(蒙古语氏族之意)的党项族后裔,大约800多人 。
《元史》记载,铁木真把一部分西夏遗民赐给了皇后也遂 。西夏遗民就被迁到了蒙古 。
他们将唐古特民族改为唐姓,并已融合于蒙古族中,他们风俗习惯和语言与蒙古族没有区别 。
二、迁徙1、迁至居庸关与河北保定公元1345年建造于居庸关洞壁的六种文字石刻,其中就有西夏文 。参与该工程的纳麟与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迁居于此 。
1962年9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了用西夏文记载的“胜相幢” 。
幢中记载,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 。更重要的是记出助缘随喜的80多个西夏人,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号、复姓和单名 。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蕃姓就是指西夏以党项羌为主的非汉人姓氏 。
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定定居 。
2、迁至河南地区河南地区的西夏遗民主要有两支:
(一)为唐(今泌阳)、邓(今南洋)、申(今信阳)、裕(今方城)等地的西夏遗民 。由王立之负责管理 。
史载:
国已亡,诏与京兆安置,主管西夏降户 。……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 。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分党项人 。从给田耕种来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已成为汉族人 。
(二)为河南北部濮阳地区的西夏遗民
这支遗民的后裔,大概有 3500余人,集中居住于濮阳城东约50里的柳屯镇,有碑文及家谱可以作证 。
祖籍为凉州(今武威),先祖唐兀台世居“宁夏路贺兰山” 。大约于1279年前后来到河南定居,这支遗民已经汉化,他们改唐兀赐姓为杨,与汉族通婚,崇尚儒学,连生活习俗也同汉民没有差别 。
3、迁至安徽地区安徽西夏遗民,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为余阙家族 。他们家族世居河西武威,父亲在庐州做官 。余阙在元朝时入翰林院,兼都元帅守安庆 。公元1358年,农民起义军攻破安庆,余阙自杀 。他儿子余渊是明洪武时的举人 。
余阙家族后裔住在合肥的不少于5000人,住在桐城的约1000多人,语言、生活习俗与汉族无异,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 。
此外,还有昂吉儿家族和那木瀚家族 。昂吉儿原籍是张掖,世代为西夏的将军 。父子长期担任庐州蒙古汉军府将领,镇守合肥;那木瀚世居河西,在元朝初期领兵镇泸州,因而就在泸州定居 。他们都是西夏遗民 。后来都同化汉族 。
4、迁至四川木雅地区这是一支从事畜牧生产的西夏人,以党项为主,他们在西夏亡国后,经过数千里长途跋涉到达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并在此过着定居的生活 。
部分西夏人曾建立过地方政权,当地藏民将该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 。这个政权他们一直保持着党项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藏族还是非常有差异 。这个地方政权与元朝并存了很长时间 。直到清朝康熙时候才被灭掉,大概存在470多年 。
5、迁至浙江地区元朝初期和中期,统治者曾经在浙江先后五次刊印西夏文大藏经 。为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统治者调集了一批精通西夏文官员、僧人和工匠参与主持刻印 。这说明浙江地区确实有一批西夏遗民 。
6、迁至云南地区云南地区的西夏遗民指的是朶尔赤家族以及后裔 。
朶尔赤是西夏著名的国相兼学者斡道冲的曾孙,世代是西夏灵州人 。
他在元朝很受忽必烈重用 。成宗大德年间任云南廉访使 。从此定居云南,子孙繁衍 。
据发现于云南的乾隆五十七年撰修的《朶氏宗谱》记载:
以朶尔赤为始祖的朶氏家族,相传已有24代,分布于云南昆明、丽江、禄劝、玉溪、个旧、东川、昭通等地,约有数千人 。可以推想,他们家族会与云南少数民族通婚,然后就同化为其他少数民族 。
7、迁至西藏地区法国藏学家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书中说: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木雅的掌权家族在王朝覆灭和被成吉思汗征服该地(1227)之时,曾迁移到了藏地以北和昂木仁一带,该家族还把其国名“北”和与此相关的宗教民间故事也带到那里 。”他在书中所说的木雅掌权家族指的是在后藏拉维绛地方落户的木雅司乌王族,拉维绛在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境内 。
这支西夏人以昂木仁寺为中心,在后藏形成了一个掌握着政治和宗教的地方割据集团,是元代皇帝诏封的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 。
根据五世达赖所著的《西藏王臣记》的记载,这支西夏人在西藏灭亡前就已迁入了拉堆地区,并与萨斯迦派建立了联系 。
上述文献表明,西夏灭亡前后,确有一支西夏王氏的后裔,迁到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境内的拉维绛一带,并于此定居,子孙繁衍,他们的上层掌握着政治、宗教大权 。
在中尼边境和中亚地区,也有西夏遗民 。这里就不赘述了 。
总结一下:留居西夏故地的西夏遗民,他们与那里的汉族、回族,蒙古通婚,相继同化为其他民族 。在蒙古地方定居的,他们已经成为蒙古族人 。迁到河北、安徽、河南、浙江地区的,他们就与当地汉族融合,融入汉族 。进入云南的,他们会与云南少数民族融合,成为少数民族的一份子 。迁入西藏地区的应该融入西藏,属于藏族人 。
一个西夏国家消失了,一个政权消失了,但一个文明不会消失,而创造党项文明的党项民族从来没有消失,他们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当中,也有少部分融入到少数民族当中,他们的血脉已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 。他们与我们汉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创造的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熠熠生辉,永远不会消失 。
【百克力是什么民族,党项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有何依据?】因为多元,所以强大,因为一体,所以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