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提到“卡农”,许多人都会想到那首以简单旋律而构成回旋往复的美妙乐曲 。这首常被用于各种影视剧配乐的经典乐曲,真正的名字是《D大调卡农与吉格》 。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吧!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文章插图


约翰?帕赫贝尔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一名作曲家、管风琴家 。1653年9月1日,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3年,他来到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文章插图


德国纽伦堡




帕赫贝尔在西方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许多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研究者们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资料,但收获却寥寥无几 。但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帕赫贝尔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而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 。
他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曲78首、《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
《D大调卡农与吉格》,也称“约翰?帕赫贝尔卡农”,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完成于1680年左右 。事实上,卡农(canon)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 。卡农在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吉格(gigue)则意为“舞曲” 。由于《D大调卡农与吉格》在卡农乐曲中最广为人知,有时也常以“卡农”代指该曲 。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文章插图


著名的“约翰?帕赫贝尔卡农”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却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
除了帕赫贝尔的卡农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卡农,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 。巴赫曾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叫做《哥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 。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 。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 。如贝多芬的歌剧《费黛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 。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文章插图


《费黛里奥》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

文章插图


《阿莱城姑娘》




根据网络资料改编
作为最耳熟能详的古典乐曲之一,帕赫贝尔的卡农被当代的音乐达人们改编成各种版本,或优雅,或摇滚,或新奇,但不变的是那段熟悉的旋律,永远动听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十首风格各异的“卡农” 。
【动人乐曲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谁写的】http://v.qq.com/boke/page/d/0/4/d0119v2p0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