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下途归石门旧居
李白 〔唐代〕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 。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
此心郁怅谁能论,有愧叨承国士恩 。
云物共倾三月酒,岁时同饯五侯门 。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 。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
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 。
惜别愁窥玉女窗,归来笑把洪崖手 。
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
凝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 。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 。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
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
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 。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译文
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是难以抑制别离时的伤情 。
就要告别您扬帆而去,离魂正萦绕着春郊的树丛 。
此时我心中的郁结有谁知晓呢?真是有愧于当初承受您对我以国士相待的恩情 。
为赏春我们一起在春城三月畅饮,每当迎接节候,我们一起接受王公贵族的宴请 。
我常常羡慕您案上摆满素帛道书,那上面的朱字与素帛就像云霞在空中相映 。
我也曾为学道而钻研道经与学仙,往往梦中都在仙山上游行 。
总盼着有一天会得道解脱而玉,进入那壶中别有日月的仙境 。
人生本来短暂,如花一样易于凋零,又如同这窗前钟山上的白云,飘忽聚散不定 。
前次伤别是您去嵩山玉女窗访仙学道,归来时我兴奋地对您这洪崔仙子握手相迎 。
隐居山,隐居寺,那里曾留下陶公当年炼丹修行的踪影 。
当初我诚心诚意地攀登在那里,顿时觉得心旷神抬,恬然清静 。
那里一些人己长寿得说不清自己的年龄,一个个肌肤如冰雪,还带着处子的面容 。
自从我离开那里,一年年的发生了变化,但今天我还是能够将那一木一石辨清 。
莫要悲伤今天的相别不能尽欢,我预料那里自有诗酒为东的朋友对我远接高迎 。
石门就像《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那样,到处是溪水绕着桃花 。我要访问的人家也是不知有汉,有唐,更不知世间的情景 。
不知从那里弄来的鸡肉、猪羊招待我,人家周围是一片片桑麻丛生 。
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外,有时又骑弯驾鹤,不知道他们的游踪 。
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何必整天和那些权贵们打交道呢?费心巨力,即使能聚万贯家产也是徒劳无用 。
告别您,长相思,往日的欢聚就像云散雨停 。
要想知道我在此别离时心情有多悲伤,您可以看看那傍晚的杨柳在春风中依依舞动的情景 。
注释
⑴按《太平府志》: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六十里 。春秋楚子重伐吴,至于横山,即此山也 。实为金陵朝对之山 。《真诰》称其石形瓌奇,洞穴盘纡,陶隐居尝栖迟此地炼丹,故有陶公读书堂、石门、古祠、灰井、丹炉诸遗迹 。书堂今为澄心寺 。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揖,高者抗层霄,下者入衍奥 。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 。观诗中所称隐居山寺、“陶公炼液”、“石门流水”诸句,知石门旧居,盖在其处矣 。
⑵虞炎诗:“聚学从烟郊,栖遁事环荜 。”
⑶五侯,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 。
⑷《神仙传》: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中有素书两卷 。按:古人以绢素写书,故谓书曰“素书” 。含丹者,书中之字,以朱写之,白者绢色,丹白相映,烂然如霞矣 。
⑸江淹诗:“一时排冥筌 。”闵赤如注:冥,理也 。筌,迹也 。言理、迹双遣也 。一说:冥,幽也 。筌,迹也 。冥筌,道中幽冥之迹也 。
⑹《汉书·郊祀志》:天子曰:“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颜师古注:“屣,小履 。脱屣者,言其便易无所顾也 。”《列仙传》:王子乔乘白鹤驻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
⑺《灵台治中录》:“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 。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 。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
⑻《名山洞天福地记》:钟山,周回一百里,名朱湖太生之天,在润州上元县 。五云,五色云也 。
⑼玉女窗,在嵩山 。洪崖,三皇时伎人得仙者 。《广博物志》: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昔洪崖先生服琅环之华而隐,代为青城真人 。
⑽《因话录》:宣州当涂隐居山岩,即陶贞白炼丹所也 。炉迹犹在,后为佛舍 。
⑾《左传》: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 。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 。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 。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 。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
⑿桃花注水、鸡豕桑麻,比之秦人之桃源也 。
⒀《庄子》:“翛然而往,翛然而来 。”陆德明《音义》:“翛,音萧 。徐音叔 。李音悠 。向云:翛然,自然无心而自尔之义 。郭、崔云:往来不难之貌 。”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⒁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
⒂七贵,泛指达官显贵 。庾信诗:“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 。”
⒃挹,即“揖”也 。古字通用 。▲
参考资料:完善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1-803
鉴赏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此诗开篇云:“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 。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 。”结尾云:“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可谓感人至深,然则别人之义却不见于题目 。郭沫若先生曾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批评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脚在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的诠释上 。他对这首向来不受重视的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说它表明“李白从农民脚踏实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从而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诀别”了 。
全诗可分为三段,下面就逐段进行分析 。
诗的开头五句,是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形 。“吴山高,越水清 。”这是点出告别的地理环境,在吴山越水之际 。此地应指的是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而不是横望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六十里) 。因茅山在东汉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和中心,而且在吴山越水之间 。南朝道士陶弘景所隐居之地,据《南史》本传中说是在“句容之句曲山”,即茅山 。《弘志句容县志》中记载,陶弘景的隐居之所和炼丹之处也都在茅山 。元丹丘在天宝末到江东访道,当在茅山而不是横望山 。此五句说,在吴山越水之间的茅山,李白紧紧握着老友元丹丘的手,在默默无言地告别,马上就要乘船离去了,但是他的心还萦绕在老友的身边不忍离去,河岸边但见烟绕郊树,情景凄迷,一派黯然伤别的气氛 。
这对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在无言泣别之际,几十年交往的情景,都油然涌向心头 。以下十四句是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
首先是李白和元丹丘在长安交游的回忆 。元宝元年(公元742),元丹丘入长安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他曾通过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御妹)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 。玄宗一开始像对国士一样对待李白 。李白初到皇宫被召见时,玄宗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遂直翰林,专掌密命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李白对元丹丘这一推荐之恩,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所以在这首赠给元丹丘的诗中,首先就提到这件事 。当时二人同在长安 。春天,他们一同在长安酒市中饮酒;年节时,他们又一丽封王公显贵家里去赴宴 。接着又回忆他们一同求仙学道的事 。李白非常羡慕元丹丘道书满架,素书满案 。在洁白绢素上写满了朱色的字迹的道经和符箓,在李白看来竟如霞光一样的灿烂 。“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这段文字是李白当时热衷道教神仙的忠实写照 。“穷冥筌”就是探索成仙得道的奥妙和绝窍 。“脱屣’是说抛弃尘俗的牵挂,就像脱去鞋子一样,不值得留恋 。“壶中”句是引用了一则道教神仙故事 。有一个叫施存的人学道,邂见一个叫张申的老人 。此老人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 。能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可宿壶内 。此人自号为“壶天”,别人称他为“壶公”(见《灵台冶中录》,《后汉书·费长房传》亦载此事,文字有所不同) 。这里“壶中”指的是不同于人世间的神仙世界,所以说是“别有日月天” 。李白为什么这样热衷于神仙道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在人间“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在政治上遭到惨重的失败才不得不遁入道流 。另一方面是道教的神仙世界,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 。对于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受到压抑的人们,道教的神仙世界无疑是他们展现精神自由的理想天国 。在这里他们受伤的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疲惫的身心可以暂时得到休息和恢复 。
从“俯仰人间”以下四句,写的是李白与元丹丘从嵩山分别以来到今日茅山相逢的经历 。“易凋朽”句,是感叹人生时光易失,二人相别之久;“锺峰五云”句是即目抒情,同时以青山的不朽感慨人生的易朽 。“锺峰”是指金陵的锺山,茅山离金陵不远,晴日镳山在茅山可见 。“五云”是指茅山的五云峰,二峰在元丹丘茅山的隐居处的窗口上即目可见 。“玉女窗”是嵩山峰顶上的一处名胜风景,此处代指嵩山 。“洪崖”是道教中的仙人,此指元丹丘 。开元中,李白曾从元丹丘在嵩山求仙学道,他们曾一同游过嵩山上的玉女窗等风景名胜 。后来二人就分别了 。如今他们又在道教名山茅山上会面怎能不令人把手高兴呢?以上是本诗的第一段,写李白与元丹丘在茅山告别的情景,并回忆了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二人在长安的交游,一同求仙学道具的经历,昔日从嵩山分手,今日在茅山重逢等种种情景 。
从“隐居寺”至“遥相待”十一句,是本诗的第二段 。描写回忆李白与老朋友见面、重游茅山的情景和感慨 。
“隐居寺,隐居山 。陶公炼液栖其间 。”陶公是指道教茅山宗的开山人陶弘景 。他曾在茅山长期隐居炼丹 。隐居寺,隐居山自然都是在茅山 。此句中的陶公,当也有暗喻元丹丘的意思,说他在茅山修道炼丹 。“灵神闭气昔登攀,恬然但觉心绪闲 。”此二句是说李白年轻时曾攀登过茅山,那时是步履轻健,如走平地,觉得非常轻松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腰脚如今已大不如昔了 。“数人不知几甲子,昨来犹带冰霜颜 。”此二句是指此次重见面的茅山几个老朋友,他们如今也都是满头霜雪,鬓发皆白了 。“几甲子”,即几百岁之意,一甲子是六十年 。说不知道他们有“几甲子”,是故意神而奇之 。犹如说他们是“老神仙”,不知道他们有多大岁数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识所在 。”此二句说,我离开这里的年岁已久,虽然时过景迁,许多地方和景物都改变了模样,但是,对以前的旧游处,我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来 。郭沫若将“如今了然识所在”一句,解释成“表明李白是觉悟了,要和一切迷信幻想脱离了 。”(《李白与杜甫》第91页)这显然是望文生义,是不符合此诗原意的 。“别君莫遭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意即这次重游虽然时间仓促,旋即告别,君莫要因没有尽欢而感到歉意,在我未来之前你就早做好了迎接我的准备,你的好客之情我是早就予料到的 。
从“石门流水”以下的十二句,是本诗的第三段 。写李白辞别元丹丘将要回到石门旧居的情况和感想 。紧扣了此诗的题目,《下途归石门旧居》 。石门竟在何处?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清人王琦说此诗中的石门在横望山 。我们不同意他的说法 。冲国叫石门和石门山的地方甚多,有十几处,在李白的诗中就有丘家中去,也不会将朋友的家说成是自己的旧居 。鲁郡石门,薄李白东鲁的家很近,极有可能有旧居在那里,但与此诗中所写的石门不合 。诗中写道:“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诗中的石门,显然是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的翻版“不知”二句,显然是《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改写 。李白所说的“秦人家”当是指桃花源一类的避世之所,决非是他,鲁郡故居附近的石门山 。而应是李白所一直艳羡的南朝山水诗人所最喜游览的永嘉石门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潆:生昼寒 。”(《送王屋山人魏万至王屋》)这个永嘉石门的所在地,就是道书中所谓的“元鹤洞天”、“乃三十六洞天第三十”(《浙江通志·处州·青田县》)的道教胜地,又是谢灵运笔下的名胜之地,当然也是李白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 。所以诗中说;“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 。”就是说他要逃遁世事,远离人间,乘鸾驾鹤,远远地飞向神仙世界 。所以说,诗中的石‘门,不可能是他东鲁故家附近的鲁郡石门,而只能是桃源仙境、门,不可能是他东鲁故家附近的鲁郡石门,而只能是桃源仙境、神仙洞天的永嘉石门 。
这样,诗题中的“下途”二字也好解释了,就是离开茅山李一自所要去的下一站,就是永嘉“石门旧居”,因李白多次在浙东漫游,永嘉石门也有他的旧居,是极可能的 。“何必”二句,显示李白藐视权贵、轻视富贵的思想,表现了李白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旷达超脱、不受外物所役的自由人格 。可以说这是道教影响,所给予李白的积极面 。
“揖君去,长相思 。云游雨散从此辞 。”,“云游”一句,郭沫若解释说“这不仅是对于吴筠的诀别,而是对于神仙迷信的诀别 。……更可以是说对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的诀别 。”(《李白与杜甫》第98页)这样解释虽可以拔高李白的思想境界,但可惜大违诗人的原意 。李白的意思不过是与老朋友元丹丘揖别而去,从此他们就像云飞雨散一样,天各一方,彼此只有两地长相思了 。仅此而已,并没有与道教神仙、与市侩社会诀别的微言大义 。因为在魏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道、释三教的思想就像是思想血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流动在每个中国文人的血脉里,只不过各种思想成分的比例在各个人身上不同罢了 。或者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各种思想在他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此涨彼落或彼涨此落的变化,但决无完全向某一思想诀别之说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正如李白此诗最后二句所说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这本来是说他相思别离之情思,绵绵不绝,如同春天的柳丝一样坚韧,不易折断 。我们也可以借此解释,说他对道教的感情,就如绵软的柳丝一样的细长坚韧,是很不容易折断的 。尽管在他的晚年对道教的神仙迷信确实有所觉悟,但他对道教仍还是一往而情深 。▲
参考资料:完善
1、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02:363-368
创作背景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李白天宝九载(750)曾隐居在此石门,故称石门旧居,此诗为天宝十三载(754)在金陵时作 。王琦注:“题下似缺别人字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曾认为此诗为李白逝世之年与吴筠诀别之作 。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又认为是李白别其友人元丹丘所作 。但都不能作为确论 。
参考资料:完善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1-803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1184篇诗文 ? 552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