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又是怎么给家里的长幼排行的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什么


古人又是怎么给家里的长幼排行的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什么

文章插图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 , 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 , 从大到小分别以“伯、仲、叔、季”来表示 。“伯”就是老大 , 也可以用“孟”表示 , 不过“孟”多指庶出(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
在先秦时期 , 女子虽有名字 , 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 , 女子的姓 , 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 。如果某一家有好几个姑娘那可怎么区分呢?
【古人又是怎么给家里的长幼排行的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什么】于是古人采用“排行”+“姓”的方式 , 在姓前冠以伯(孟)、仲、叔、季 , 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种排行 。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 , 分别是指姜家的大女儿(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可不姓孟哦) , 子家的二女儿 , 姬家的三姑娘 , 某家的四姑娘 。
另外 , 我们知道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 。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 , 他在家排行老二 , 他的字是尼 , 因此人们称他为“仲尼” 。下一辈称呼上一辈时 , 如果是父亲的哥哥 , 就叫做伯父;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父亲的第二个弟弟称为叔父 , 最小的弟弟则称为季父 。《史记 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 , 说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叫项梁 。
孔子(网络图)
不过 , 现在我们通常把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为叔叔或叔父 。伯仲二字也常常连用在一起代指兄弟 , 还可以表示不相上下 , 如伯仲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