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是驱赶一种叫年的怪物 。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国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 。在这个“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院子里筑起“旺火”,寓意旺气通天,繁荣昌盛 。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那么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呢?

关于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据《神异经》报道,在古代,人们睡在山上,晚上点篝火,一个是烹饪和取暖,另一个是防止野兽入侵 。然而,山上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也不怕火,那就是年兽,它经常利用人们毫无准备地攻击人和动物 。
为了年兽,人们想到了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逃跑的方法 。这里提到的动物叫“山肉” 。古人说它能让人发冷发热,是使人发冷发热的鬼魅,吓跑山肉,即驱除瘟邪,才能得到吉利和平 。人们很早就起床放鞭炮,据说这是为了驱逐“山楂” 。据说山楂是古代深山中凶猛的独角鬼,但它最怕声音,所以人们用烧竹子的爆破声吓跑了它 。有了火药,人们把火药放进竹筒里,做成爆竹,然后用纸做成爆竹,也叫爆战或炮战 。在现代,人们不再相信“山楂”,但他们仍然习惯于在春节放鞭炮来庆祝节日,振奋精神 。因此,从除夕到除夕的清晨,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
唐初,到处都是瘟疫 。一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放在竹筒里,点燃后发出更大的声音和更强烈的烟雾 。结果,它驱散了山区的瘴气,阻止了疾病的流行 。这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火药出现后,人们在竹筒中填充硝石、硫磺和木炭燃烧,产生“爆战” 。宋代,中国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包火药做成“编炮”(即鞭炮) 。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安排》记载:“古代爆竹 。它们都是用真正的竹子流行起来的,所以唐代的诗歌也被称为爆竹 。后人卷纸 。叫“爆竹” 。明清时期,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
【关于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这就是放鞭炮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