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至暗时刻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短短一月,疫情防控政策骤然放开,多地阳性病例激增 。
大批患者涌入医院,发热门诊爆满甚至被迫关停,一些患者需要排队整夜才能见到医生……
严防死守近三年的“院感”红线已被突破,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医护感染数从个位数飙升至近千人 。“尽量不死人、保住住院部”,成为一些医院的首要目标 。
在地市级和基层医院,许多医护人员甚至从未与阳性病例正面“交锋”,首次上阵即是正面遭遇战,压力与慌张,可想而知 。
此前,“院感”一向是全国上下数万家医疗机构的禁区 。为防院感,许多医院被迫拒接病人,大幅压缩门诊和住院手术 。与此同时,大批医护人员被抽调核酸、方舱前线 。医患矛盾丛生,医院之“不可为”、“不能为”,既为外界诟病,亦是广大医护人员内心无奈之痛 。
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指出,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是医疗机构承压的至暗时刻 。

医护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至暗时刻

文章插图

“如果医疗管理做得不好,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院内感染导致减员,同时患者感染,病死率增高 。”
面对这场“生死时速”的大考,也有医生对未来表示谨慎乐观,认为院感追责取消后,政策与人为的干扰减少,医院能腾出手来专心应对疫情的冲击 。
无论悲观或乐观,上至超一线城市的顶级医院,下至县域末端的基层医院,“战前”甚至“战时”的紧张气氛与压力已传导到每一名医护身上 。
中国医疗体系编织的巨网,正试图兜住超重坠落的疫情冲击波,政策转向分层、分级、分流收治病患,期冀分解重压,拉平感染曲线,实现“软着陆” 。
阳了的医生越来越多
近两周,奥密克戎以迅雷之势撕开了北京众多医院的防线 。感染的医护人数从几十人飙升至几百人,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 。
11月30日,北京一家三级医院内陆续有涉阳情况发生,仅1天之后,第一例医护人员阳性便出现在发热门诊 。
随后,不到一周时间,医院里数个科室,从患者、医护人员,到保洁、护工在内的医辅人员,相继出现感染病例 。
彼时,疫情防控“新十条”尚未出台,核酸阳性人员均要被集中隔离 。护士长万玲(化名)和科里的每个护士都在办公室里备了便携式手提包,里面放着换洗衣服、洗漱用品、各种小零食和卫生巾,她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旦有情况,提着包就能走” 。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院内感染更是势不可挡,这道曾被卫健委三令五申的绝对红线,再未在医疗系统内外公开提及 。
口子一旦被撕开,感染人数便不会在个位数休止,院内感染的冲击潮,比预想的“更快、更猛” 。
据北京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 。
截至12月7日,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据管理者马翔(化名)透露,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 。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
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保定,医疗资源更薄弱,也更早遭到病毒的猛烈冲击,部分医院在冲击下甚至取消了院内核酸 。
据受访者介绍,该市一家二级医院里,三分之一的医护已经阳了,三分之一的医护出现了症状,只差抗原结果一锤定音,而剩下最后三分之一阴性和阳转阴的医护,苦苦支撑着整座医院的运转 。
9日当天,田静(化名)所在的新生儿科,只有她一个医生和几个护士在岗,照顾7个与新冠无关的重症婴儿 。她自己的抗原结果刚刚转阴,仍有点咳嗽和浑身乏力 。
“我们科已经算轻松了,像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神经内科这种科室,等不了抗原的阴性结果,没有明显症状就得返岗,否则无法维持正常的诊疗活动,”她说,“现在医院除发热门诊外的门诊量都在下降,住院量也只有同期的一半,不然根本撑不起来 。”
她们医院早早地取消了院内核酸,对抗原也不再做要求,要不要自测抗原,由医护自己把握 。如果测出阳性,也自行上报给科室,再居家隔离 。
岗位不能丢,但身边的同事相继中招,今天左边的诊室关了,明天右边的诊室也停了,迟早也会轮到自己,除了无法消解的疲惫,还有一股无形的精神压力笼罩着医生们 。
“一开始,还是会有点担心感染新冠,后来得的同事多了,也就麻木了,但还是会担心,工作要怎么继续开展 。”一位大夫说 。
【医护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至暗时刻】有的医护也担心,阳了之后把新冠病毒传给家人 。
社会面放开之后,医护感染的概率无疑会变得更高,而万玲的父母属于新冠疫苗禁忌类人群:高龄伴有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尿毒症晚期等严重基础病,无法接种疫苗 。
对于自己,万玲一点也不害怕 。穿上护士服的“铠甲”,她是“出征”过非典、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时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护理骨干 。但脱下护士服,离开医院下班回家后,她和无数普通儿女一样有自己的“软肋”,忧心属于薄弱人群的父亲母亲 。
中国的小城医院,涌入第一波阳性病人
曾与疫情交手多回合的一线城市大三甲医院,此刻正式陷入一场大规模战役中 。
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 。
密布如星盘的小城市,逐渐被疫情包围,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 。
“没想到,疫情终究还是来了 。”山西省南部Y市三甲医院的院感科主任何莹莹(化名)说,上周四下午,医院首次接诊了两名阳性病例,那是三年来的第一次 。
过去三年,Y市一直严防严控,所有零星的外来输入病例,都在第一时间被管控 。黄码医院之外的医院,没有任何接诊阳性病例的经验 。
但自今年11月以来,当地疫情爆发,数千人感染 。原本设置好的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已人满为患 。何莹莹所在的医院派人支援,前所未有地导致6位医护感染 。此前医院援助武汉和上海,都是零感染 。
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 。
当真正面临第一波阳性病人的冲击时,迷茫、措手不及,是多数医疗机构的状态 。
“当医院接诊阳性患者时,感染科护士长很慌,问我医务人员是否应该闭环管理,其实我也不清楚 。”何莹莹说,“12月6日起,优化就医流程的方案自国家和省市层层下发,但到了医院里,政策执行一团糟 。”
此前,与大多数的普通城市类似,Y市在当地卫健委的调度下,设置了红码、黄码医院分流患者 。最新政策则打破了此前的方案,在单体医院内部划分独立区域(院区、楼栋、病区或病室)接诊阳性患者 。
即使收到了政策,但何莹莹所在的医院一时间并没有启动院内分区的流程改造 。
“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何莹莹还有诸多困惑,“市里的文件要求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收治普通型和没有重症倾向的阳性患者 。那么过渡期间,阳性患者是送到方舱还是在医院里收治?”
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 。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
有些地方医院未雨绸缪,早在石家庄尝试“放松”时就预见端倪 。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就在此列 。在国家发布优化就医流程方案之前,这家县医院就将急诊阴阳分区,腾空了1万平方米以扩容发热区域 。其中,约六千平方米作为阳性患者病房,约三四千平方米作为门诊区域,同时增设了两个阳性手术间 。
防控政策调整后,东阳市委向医院提出了三个朴素的目标:社会面不恐慌、医疗资源不挤兑、尽量不死人 。在市里的调派下,一旦出现疫情冲击,该院还要负责定点医院30个ICU床位和200张普通床位的人员配置 。
在该院常务副理事长应争先眼里,医院已经做足了准备 。但即使如此,未来随着疫情席卷,医院院感的发生,依旧不可避免 。
对于院感,位于东南沿海某市的ICU主任张黛(化名)抱持相同的观点 。“怕院感是思维惯性、体制化的表现 。事实上我们要接受现实,新冠重症率低于流感,流感没有说怕院感的 。”
张黛目前在医院分管疫情,她告诉八点健闻,文件发布了,但自己所在的医院应该不会分区收治 。“因为院感防不胜防,按照阴性和阳性进行分区,也没有意义 。事实上的放松限制已经在进行中,只要上面不检查就好 。”
张黛感觉到,当下所有政策变化混乱,但治疗的医生心里是有底的 。她对未来表示乐观,“人为干扰越多,医院就越折腾,应该去坦然面对 。”
医疗机构已陆续进入“至暗时刻”
随着感染人数不断走高,疫情防控政策迅速调整,最先被冲击的大医院们,已经开始面临着“每日一变”的挑战 。
12月3日开始,虽然公开政策尚未松绑,但北京多个社区已不再强制要求阳性患者去方舱隔离 。居民上报自测抗原阳性后,得到的回复是可以在家自行隔离、等待痊愈 。
彼时,北京的方舱和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满员,许多非定点医院面临两难局面:阳性患者无处可转,无症状或轻微的阳性患者往往被劝返回家,有基础病的则留在自家医院原地治疗 。
疫情形势严峻且不明朗,很多医院在做未雨绸缪的打算,要求各科室控制住院患者量,整体住院量控制在50%~60%左右 。
而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医院,还会要求患者未全部出院的病房,暂停收治住院患者,直到全部患者出清 。
“我个人感觉放开稍显突然 。”12月6日时,北京一家大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医院都在加紧制定新的应对措施 。该院当时最早的办法就是全力降低患者密度,一边劝非危重患者尽早出院,一边限制新收患者数量 。
然而,两周的变化,对医院来说风起云涌 。疫情三年,医院第一次感觉政策和应对策略,都坐上了过山车 。
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颁布,社会面核酸被取消,多地卫健委相继调整策略,令医院门诊不再查看就诊患者的核酸阴性证明,但医护的每日核酸照常进行 。
大规模院感来袭 。这给医院管理者们带来了普遍的压力——患者来了,医院要应收尽收,但医护大量阳性下,医院的人手可能不够了 。
为了应对,12月7日,北京部分医院先行一步,自行取消了院内医护核酸 。
“阳性医护原则上还是不上班,但院里已经通知由各科室自行把握尺度 。”12月9日,北京另一位大三甲医院的医生称,“医院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不能停工,所以,医护只要没症状,能上班就上班 。”
8日、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连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医院既要做好新冠患者的救治,又不能影响日常的诊疗秩序,建议在门诊、急诊和住院区域设立缓冲区;同时要求所有医疗机构接下来都要接诊阳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结果来区分是否接诊 。
随后,在网传的12月9日北京市医疗工作保障会议信息上,重新要求医务人员不再测核酸、不判密接,除发热症状重的医护人员安排轮休外,其他无症状的安排在相应岗位工作,保证达到80%到岗率 。
12月10日,多地医院几乎完全松绑,医护人员作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需1天或2天一测核酸,这一持续了3年之久的惯例成为历史 。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医院里,几乎每天都发生着变化 。这成了另一种新的日常 。
同一天里,上午和下午的情况都不一样,第二天和第一天又不一样,有时候一天能开5场会议 。“根据最新的政策内容,大家都在试着执行,每家医院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马翔说 。
他所在的医院,由于医护人员不再测核酸,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也不再闭环管理,加上北京各二级医院发热门诊的增开,人手压力意外地缓解了一部分 。
此前,该院建筑面积达4千多平米,囊括了病床、检验检测、手术室、门诊等各项功能的“阳性楼”早已住满 。10日下午,各个病区都在考虑划出专门收治阳性患者的区域 。“恐怕很快也会收满,目前医院日常的门诊量、住院量有了逐渐上涨的趋势,门诊不看核酸了,阳性患者的数量一定会非常多 。”他说 。
同一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疫情防控直播公开会议中提出,要控制整体感染员工的比例,做到医务人员尽量少阳、尽量晚阳,“把时间段延长,不要聚在同一时间段爆发感染” 。医护人员改戴N95或KN95口罩,发热门诊、核酸采集点和进入阳性患者房间的医护,还要穿戴隔离衣、帽子、手套和面屏 。
对经历过疫情考验的大城市医院来说,分区救治已经驾轻就熟 。万玲所在的医院里,每个病区都常态化预留10%-20%的空床位作为缓冲区域,供疑似病例、密接人员、弹窗及高风险地区患者隔离使用 。
一旦病区中发现核酸阳性,科室会迅速把阳性病例就地单间隔离,同时把同病房的其他患者转运、分散到其他房间进行观察 。阳性确诊患者待在红区,照护医护和待观察患者待在黄区,这2个区与绿区之间断绝接触 。
“经过3年疫情来的训练,我们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这件事了,绝对不会让阳性患者和非阳性患者待在一起,”她说,“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 。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 。”
但阳性患者数量激增已经成为现实 。
12月10日晚,北京急救中心发布重要提醒,呼吁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请勿拨打120热线,为急危重症患者留出急救热线通道 。在国家卫健委公开的信息里,北京协和医院已在加速推进发热门诊、急诊、阳性隔离病房的扩容 。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可能是医疗机构的至暗时刻 。
“医院要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比社区感染的速度慢,只要熬过最近一个月,下个月的压力就会比较少 。但高峰期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如果医疗管理做得不好,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院内感染导致减员,同时患者感染,病死率增高 。”张文宏在华山医院的疫情防控直播公开会议中如此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