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东起初叫近东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是与远东的东北亚地区相对应而成的概念和称呼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地区都在欧洲人的东方,于他们而言,一个近得多另一个远得多 。中东地区有24个国家,土地面积约16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亿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东地区,位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以西亚中部为核心,横跨欧亚非三大陆,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更是几大宗教的诞生之地和精神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中心,涵盖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现代意义上的中东地域政治概念的形成,始于18世纪末 。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统治欧亚非大陆的广大地区500多年,是唯一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抗衡的伊斯兰大帝国 。因此这一地区,主要是穆斯林的世界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随着拿破仑一世的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波入侵,西方列强紧随其后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进入衰落期,许多行省成了欧洲诸国的殖民地 。一战时,奥斯曼帝国站在同盟国一边 。因此,一战同盟国战败,奥斯曼帝国再次被瓜分 。
但是,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48年以色列建国,加上大量石油的发现和开采,更加剧了该地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 。
其中,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石油储备最丰 。决定国际石油产量和价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绝大部分成员是中东国家 。地理和资源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尤其是上述诸国,成为各大势力必争之地 。
前苏联是由哪些国家组成的呢?苏联曾有过16个加盟共和国,但最终加盟国的数量被定格为15个,苏联从成立到加盟国数量确定,总共历经34年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苏联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加盟国的加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自愿的,也有被迫的,还有内部改组的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缩写СССР,英语缩写USSR,苏联诞生于1922年,解体于1991年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共和国组成,各加盟国有自己的权利机关、领土以及国籍等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这些加盟国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同时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甚至参加国际组织 。
银三角是哪三个国家:中东国家有哪些

文章插图
苏联15个加盟国名称如下: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摩尔达维亚
算上1956年被降格合并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苏联总共有过16个加盟国 。
这些共和国并非同一时期加盟的,苏联的扩大与建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
第一阶段的七个加盟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内各民族相继建立独立国家 。这些国家中既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又有资本主义国家 。
为了尽快结束国内战争,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 。
1922年,苏俄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各共和国以自治国身份加入俄联邦的方案 。但这一方案遭到格鲁吉亚的反对 。
后来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于同年底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也就是苏联,这便是苏联的雏形,外高加索联邦是1922年初由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个共和国所组成 。
实事求是地讲,外高加索三国的加入并非是出于自愿,而是在苏联的要求下加入的 。
两年后,中亚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苏维埃共和国也加入了苏联 。
塔吉克原本属于乌兹别克共和国,由于塔吉克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都比较快,于是在1929年被破格升为共和国 。
两年后,塔吉克成为苏联的第七个加盟国 。这时的苏联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加盟共和国的标准也提出新要求 。
首先加盟国必须在边疆,且要与苏联邻国有边界 。其次加盟国的主体民族应占人口的一半,最后总人口要达百万 。
第二阶段的九个加盟国
1936年底,根据苏联新的加盟标准,哈萨克、吉尔吉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 。
外高加索三国都以共和国身份加入苏联,原来的外高加索联邦也被取消 。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由7个扩展到11个 。
二战爆发后,苏联为了防御德国侵犯,先是入侵芬兰,接着将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线向北推移,获取了大量领土 。
随后苏联将这些领土并入了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共和国 。
1940年,苏联以立陶宛违反公约为由,出兵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随后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联 。
同年,苏联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共和国因此成为苏联第16个加盟国 。
最后是加盟国数量的固定
苏联16个加盟国的局面维持了16年,到1956年,苏联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民族构成不符合标准为由将其降格 。
随后,卡累利阿-芬兰被并入俄罗斯联邦 。至此,苏联15个加盟国数量得以固定 。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一些加盟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次年8·19事件爆发后,各共和国都宣布独立 。
同年,苏联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同年底,15个加盟国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
以上便是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的演变过程,最多时是16个,最终被固定为15个,这个数量一直维持到了苏联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