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人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 。有人想去大城市打拼,因为那里机遇多、能挣到钱;有人想考上稳定的单位,安稳求生;还有人选择回家建设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但有一对夫妇俩,却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繁华稳定的生活,远走甘孜,心甘情愿地为支教付出了二十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面对这样的选择,您怎么看呢?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感动中国颁奖礼
本期的主角就是获得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胡忠、谢晓君夫妇俩 。时间往后倒退30年,刚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胡忠就进了成都一所重点中学工作,他热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也遇到了自己的妻子 。那几年,他过着大部分普通人一生都追寻的生活:收入稳定、家庭和谐、晋升有望 。
偶然的一次机会,胡忠在在一篇晚报上看到了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紧缺教师,很多名孤儿接受不了教育的新闻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甘孜州
这一看,就激发了胡忠内心那崇高的理想:他想去支教!但是当时的他工作安稳,他也不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了,贸然辞职走上为理想奔赴的道路不太可能,况且他的女儿才刚刚出生几个月 。
于是他哄着妻子,借着帮孩子断奶的由头陪他去旅行,这样就可以实际地看看当地的情况 。夫妻二人就这样来到了塔公乡,除了被当地美景震撼以外,俩人还一起去了西康福利学校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这所西康福利学校的学生是来自周围各个县区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孤儿 。负责人见到两位老师前来十分激动,他感慨到,这所学校实在是太缺老师了,只有志愿者老师才会来,因为每个月只有300块钱的补助,每个志愿者老师也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
胡忠看着这所学校里的学生们,脸上两坨高原红,天真又美好地奔跑着 。妻子谢晓君也被眼前的景象感染了,俩人在回家的路上各自沉默着 。回到家后,胡忠便和谢晓君提出自己想去支教的想法,虽然两人的孩子才几个月,但谢晓君心里同样也放不下那143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胡忠向自己的学校提交了辞职信后就义无反顾的去了甘孜州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初到学校,胡忠并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他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不适应当地的吃食,但这些都难不倒他 。生活上遇到困难了他也不愿告诉谢晓君,在他眼里谢晓君一个人照顾孩子本就十分辛苦了,他不想让家人再担心自己 。
担任数学老师的他,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很多孩子只会藏语,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 。这可比生活上的难题还要让胡忠头大,他想了很多办法,最起码也要保证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知道他在教什么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胡忠在刚开始那段时间经历过多少困难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熟悉在当地的生活,每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他都看在眼里并为之高兴 。他与这些孩子们同吃同住,为了激励他们学习,胡忠每个月仅仅300块的补助,几乎都用在给孩子们买奖品上了,孩子们也渐渐接受了他,甚至开始喊他“阿爸” 。
这头胡忠忙活得热火朝天,那边谢晓君也同样一刻不停,她除了要一个人照顾女儿,每个假期她都要带着孩子奔波到甘孜州和丈夫相聚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来到西康福利学校以后,她就变成了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学汉语的谢老师,时间慢慢流逝,她与这些孩子们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终于,成都市教育局又一次选拔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丈夫的身边 。
年轻的谢晓君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她弹得一手好钢琴 。但是来到了条件艰苦的西康福利学校,连喝口热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谈高雅艺术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谢晓君就这样开始了她的转变生涯,她开始做图书管理,一本本地整理孩子们有限的资源;担任生活老师,她学着帮孩子们做鞋垫;本职工作也要尽职尽责,很多孩子不会汉语,她就一个一个教 。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够,谢晓君让家人从成都寄来参考书,认认真真地备课、教学 。
她把自己的孩子丢给老家的父母照看,自己竭尽所能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白天带着他们上课,晚上教他们整理个人卫生,她既像老师,又像“妈妈”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就这样,谢晓君的支教三年期满,她被原单位调回成都,担任初一的教学任务 。相比于高原的艰苦条件,可以说此时的工作真的很轻松了,他们的女儿一转眼也到了要上小学的年纪 。可是在优渥的环境里,谢晓君常常想起高原上的那群孩子,他们清澈的双眼总是让谢晓君内心生出愧疚 。
与家人商量后,谢晓君终于做了决定:她要去甘孜州,她要留在那群孩子们的身边!这样的决定将会对这个家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他们两人又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呢?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谢晓君向学校做出了调进甘孜的申请,因为她了解到塔公乡新办的木雅祖庆学校,条件更为艰苦,更加需要老师 。而对于谢晓君来说,工作关系调进甘孜,就意味着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
在这样的背景下,谢晓君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木雅祖庆学校 。刚建设的木雅祖庆条件比西康福利学校还要艰苦,几间板房就是他们的教室,宿舍则是用帐篷搭起来的,夜里甚至不能抵御风雪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在这样的条件下,几乎没有志愿者老师愿意来,就算有,也时常呆了几天就跑了 。谢晓君开始和胡忠一样,担任起负责整个学校的重任 。每天早上第一个醒来去学校开灯,每天晚上照顾最后一个学生睡下才能休息 。
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生活、锻炼 。高原学校的条件艰苦,受不了当地环境又离开的老师连谢晓君也数不过来,这些老师们来来往往,只有胡忠和谢晓君一直坚守在高原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他们的孩子胡文吉是俩人支教事业一路的见证,从上一年级开始,年幼的胡文吉就和母亲一起来到甘孜,初到甘孜时,她是一个人到木雅祖庆去上学的,年幼的小女孩原本在大城市都被捧为掌上明珠,在这里她却要自己洗衣服、处理个人内务 。
冬天的时候小手更是冻得红肿,加上父母都不在身边,小小的胡文吉几乎每晚都在被窝里偷偷哭泣 。好在半年后谢晓君终于调来木雅祖庆,,母亲住教师宿舍,她住在学生宿舍 。在学校里她不能喊“妈妈”,只能称谢晓君为“谢老师”,为的是不让作为孤儿的同学感到伤心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胡文吉年纪虽小却已经从父母的身上学到了那种体贴他人,关爱同学的美好品德 。胡忠和谢晓君也说:在学校里胡文吉就是他们的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
除了孩子,夫妻二人也还有家中的老人需要照料,谈及此事,胡忠几度哽咽 。他说自己时常教导孩子们回家要孝顺长辈,但自己却没尽到什么孝道 。12年期间,胡忠只回过5次家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礼上,胡忠从短片里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年迈的外婆,顿时泪如雨下 。为了那群孩子,他实在无法脱身,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等学校不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回家尽尽孝道 。
未来并不遥远 。西康福利学校的143个孩子逐渐长大了,在胡忠的陪伴和教育下,已经毕业的孩子里,几乎都考上了大学 。胡忠不仅给了他们一个家,更是给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有十几个孩子已经和胡忠约定好,等他们毕业了就回到家乡,一起帮助下一批孩子 。第一位回到家乡的毕业生是江巴汪青,胡忠提到他十分自豪,因为他坚信,这些回到家乡的人会越来越多,高原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
当初胡忠是辞职后来到甘孜的,所以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志愿者身份 。他在高原度过了最艰苦的时光,寒冷和紫外线让他落下了背疾和两坨高原红 。
管理那么多学生也总有不听话的、不爱学习的,他也有被气到声泪俱下求他们珍惜时间好好努力的时候,刚过40岁时的他就已经满头银发了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

文章插图

但这一切胡忠都毫不在意,他甚至笑谈高原红是他的“军功章”,只要孩子们能够有出息,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他们的命运,他都甘之如饴 。妻子谢晓君一双弹钢琴的芊芊玉指也已经在常年繁劳辛苦的琐事中变得粗肿,面对曾经所有的委屈和艰辛,她也都心甘情愿 。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感人事迹】夫妻二人的高洁之气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眼光 。这正是我们这个充满着浮躁之气的社会所缺乏的力量 。他们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伟业”,这种精神和品格将永远地在高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