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王兆鹏在2011年搞过一个《唐诗排行榜》,就是给整个唐代诗人写的所有诗歌排定座次,我觉得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原因是中国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唐代又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最繁盛的时代,《全唐诗》收诗将近5万首,每个读者又各有所爱 。但也正因此,这个排行榜就有了极强的话题性 。话题中,有一个话题是最有争议性的,就是:所有的唐诗里,哪一首诗才是唐诗里最好的,能排第一名的?

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诗意图)
关于唐诗的冠军,王兆鹏把这个头衔给了崔颢的《黄鹤楼》,除了它本身的艺术水平实在高(唐诗的艺术水平一般都高),额外的原因我想大致还有这两个:
1、王兆鹏评选公式的制定对崔诗有利 。崔的诗写得少,因此,在每部唐诗诗集中出现崔颢这个人时,大部分时候会收入这首诗,因此,在王兆鹏选诗的公式(一个相当复杂的统计学公式,参与计算的有出现在唐诗各种选集中的次数,在诗人的名下被提及的次数等等 。以X代表历代选本指标,P代表历代点评指标,L代表20世纪研究论文指标,W代表文学史指标,Z代表每首诗的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是以每项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求和 。)中,崔颢的这首诗占了公式本身的便宜,毕竟大李杜、小李杜、王维、白居易这些人作品太多,在提到某个诗人的某首诗时,计算权重就分散得多,得分也少,于是落后了,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排名之所以真的高到了前几名,除了本身的艺术水准外,也还有这个公式的原因 。
2、李白间接提高了这首诗的知名度 。崔的这首诗据说难倒了李白,因为据《唐才子传》里载,李白在第一次登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要即兴写诗,发现了崔颢的这一首诗(此时的崔颢已经在诗坛大有地位,与王维可以相提并论了,而李白的诗人之路刚刚开始),思考良久,扼腕叹息,于是写道:“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搁笔怅然而去,当然,后来李白为了跟崔颢争这一口气又写了《登金陵凤凰台》,水平也极高,不过那个是后话了,我们不管这后一首诗写得如何,至少,李白第一次是被崔颢惊到了,难倒了 。既然李白都被难倒,可见这首诗水平之高,当得起唐诗第一的名头,李白是最好的注脚 。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全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一首诗被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是“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把这首诗列在律诗之首,言下之意,这当然是一首律诗了,可是如果我们按照律诗的格律去套,会发现这首诗的前四句又太不像律诗了 。一是前两句根本不是一联,而第四句“空悠悠”连用三个平声字,显然三平调,这又是律诗的大忌 。因此,我们大致认为这一首诗的前半算是七古,后四句算是七律,这是一首古律诗,说七律也说得过去 。

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黄鹤楼图)
黄鹤楼昨天已经介绍过,是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显然,这一首诗是诗人登临此楼时的诗作 。
崔颢(704年-754年),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这个时候李白还在隐居,还没有出川傲游,也才22岁)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全唐诗》收录崔颢的诗四十二首 。崔颢秉性耿直,喜欢喝酒(诗人哪有不喝酒的),喜欢美色,向往游侠生活(这倒跟李白很像),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

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诗意图)
这首诗诗意简单 。一段话就可以说完:前昔的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是空空悠悠的留下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来,千年以后,这里只有白云还在飘荡 。晴川一旁各种树木依然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夕阳西下,不禁让人感叹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波弥漫让人愁绪油然而生 。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又极高 。具体表现在:
诗的开篇从楼的命名之由来引开联想,借传说落笔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黄鹤楼的命名本就是传说)本属虚无,诗人以无作有,说古人“一去不复返”,由此让人生出“岁月不再、旧人不可见”的遗憾;仙去楼空,只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而对照自己世事茫茫也正在诗人的心头不断闪过 。这种登高愁生的情绪之美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这首诗也被后人普遍高度评价 。
前面我们说王维写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崔颢的这一首诗也是“诗中有画”的 。开篇就是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像一个画面,人去楼空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又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地势 。紧接着颔联就开始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由近及远,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直接白云的壮观 。颈联承上而写诗人游目骋怀,开始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景色 。最后一联以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催人生出愁绪作为收束 。整首诗写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与之相互映衬的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以及催人生愁的落日暮江,调用了大量实在、物化的具体形象,又铺排了各种色彩,全诗读来像看一幅意境高远的画作 。

唐诗的冠军是哪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又一幅诗意图)
因为开头连写三个黄鹤,一般对律诗要求严格者,会认为这哪里是写律诗,一味的重复,但细思,味道又在其中,如鲁迅的“两棵枣树”一样具有“不可说,说不明”的妙处,最直接的理接是如果不是三个“黄鹤”一气写下来,就没有气势奔腾直下的痛快感,这种痛快让读者开篇即被吸引,急忙读下去,也就不去思考是不是重复了 。是谓“文以气为主”,崔颢这首诗开头如此“拗律”的原因极像《红楼梦》林黛玉教香菱做诗时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同时这首诗在音调上则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多次运用,其中“黄鹤”、“复返”是双声,“乡关”、“江上”是叠韵,“悠悠”、“历历”、“萋萋”是叠音词,同此共同造成了极美妙的音乐感 。
闻一多先生在讨论诗歌之美时提倡三美,“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当然说的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主张,但用以判定崔颢这首诗的艺术水平,也极准确到位,建筑整齐美几乎所有的古诗都是形式整齐的,不用多说,而绘画美、音乐美如上所述,实在让人赞叹 。其实,这首诗又是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一首诗,情绪上又极具感染力,所写物象又虚实相生,富有意境之美 。无论如何夸赞,都不为过 。
唐诗其他诗的水平如何,我们先不去讨论,但凭这一首,就足以使我深深爱上了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