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1、端午节起源于: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 。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
2、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 , 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 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 , 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
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 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