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怎么怼回去

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良药苦口利于病 。你有独特见解吗?谢邀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怎么怼回去

文章插图
这两句话反过来说,我想是用“忠言”来证明“良药”吧?也许这就是独到的见解?呵呵!玩笑了!不管这两句话如何排列,大家都会明白这其中的意思 。那就是“忠言”和“良药”都是对症的好东西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好东西”还要反复的强调别人也不会去接受呢(显然大家把这句话搬出来就是为了别人能够接受自己“良言的)?我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咱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仔细想了你就会明白人们不去接受也是有一定人们的道理的 。
首先,我们来看“良药”
什么是良药?这个应该很好回答,对症的药就是良药 。
药是成为了良药,良药适用于给人治病,假使说这个病人吃了你的良药,病症是消失了,反而还把人给整死了,你还会说这个药还是良药吗?这个有点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的:“驼子整平了,而人却整去了”一个道理 。
诊断病情,光靠良药是不够的,每个人都不会是相同的体质,而每个人还会身负不同的其它疾病,医生在下药的时候,都会统筹兼顾,明明是良药也不能用,用了能够激发旁边一个要命的病 。显然,这里不是“苦口”的问题,而是要命的问题,从而说明“良药”在这种状况下已经不再是良药了 。
咱们再来说“忠言”
什么是忠言?这个也好回答,看见全面明明有陷阱或继续下去会导致错误,劝你不要去尝试,这应该就是忠言 。
这个“忠言”是你站在你的高度或你的那个时期或单独的视觉看问题得出来的结论,换了一个高度、换了一个时期以及换成多视角再来看问题,也许还是“忠言”,但这个“忠言”已经滞后或不适宜或没有全面布局观念 。
人站得越高看着越远,以高的眼光看问题,一定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他不接受你的“忠言”自有他的道理 。何况还有很多情况也不会接受你的“忠言” 。比方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还用“诱敌深入”,还有“混淆视听”等等 。
综上所述,人家不接受的应该不是“逆耳”或“苦口”,关键的是这个“忠言”和“良药”是谁给出的定论 。如果说是你给出的定论,那就不见得是别人所需要的,只要不是别人所需要的,你的忠言在别人那里已经就构不成忠言,你的良药也就构不成良药了 。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反的作用 。因此,人们拒绝的应该是你认为的“忠言”或你认为的“良药” 。而真正的忠言或良药还他的在酝酿之中 。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 。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留言与点评 。谢谢大家!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劝诫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即使这些话不好听 。
这句谚语容易让人认为忠言就一定逆耳,一定不好听,就像良药一样苦口 。
其实,忠言也可以说得顺耳一些,就看怎么去表达,南辕北辙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都是忠言,但不会逆耳,君王自然愿意听取 。一味地说教,一味地反对的忠言,别人即使听取了,心理也不会高兴 。
每个人都有“不”字和“但是”心理障碍 。你的话里带有“不”“但是”,别人往往不会听取,会和你反着来 。“车不要开那么快”“不要玩手机了”“虽然这次考试你进不了,但你要是少玩手机,进步会更大的”这些话,听的人往往会不乐意 。
提意见时,把话说顺耳些,少用“不”字、“但是”,这样就皆大欢喜了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
【原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 。君无争③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①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 。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③争:通“诤”,直言劝谏 。【译文】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 。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 。’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语见:《孔子家语》 。
释义: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上一句是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怎么怼回去】引申义: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