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最高级的感情都有“黄金距离”( 二 )


其实每个人都在心理设定好了一个“舒适距离” 。有的人愿意共享所有的账号密码每天和另一半形影不离;有的人并不介意偶尔被对方查岗但是希望保持基本的独立权和隐私权,彼此社交圈最好不要完全重合;有的人想要更多的自我空间,从银行账户到社交圈子都互不干涉 。
当双方设定的“舒适距离”不一致,心理安全区遭受冲击矛盾便会产生 。大家都希望借着爱的名义把对方拉到自己的舒适区里而不是主动去适应对方 。
在“距离感”问题上所遭遇的挫败往往能促使我们引申出更多的限制性信念 。比如:我不适合谈恋爱 。我太黏人一点出息都没有 。我总是遇到伤害我的人 。我在感情中是得不到幸福的 。
这些令人心灰意冷的信念又会衍生更多悲剧剧情 。你感觉到爱的时候就会明白你感觉到爱的时候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总在玩“追与逃”的游戏?
【谈恋爱最高级的感情都有“黄金距离”】
谈恋爱最高级的感情都有“黄金距离”
谈恋爱最高级的感情都有“黄金距离”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根深蒂固的“舒适距离”最初是如何被设定的?
其实这个“舒适距离”源于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
我们在人生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心理阶段叫作共生期 。
共生期里婴儿和妈妈是一个融合体相互依存不分彼此,完全没有“独立”和“隐私”的概念 。那是一种平和温暖的状态有着足够的包容接纳和滋养 。
但是过度亲密也带来了过度干涉和介入,当婴儿渐渐长大母亲可能仍然无法尊重ta的独立性,试图包办一切让婴儿失去了心理成长的机会 。
另一种可能性是在共生期里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和关注,于是一生都在苦苦寻求着“母亲”试图和另一个人重新建立起母婴般的共生关系 。
接下来第二个心理阶段叫作反依赖期 。3到5岁左右许多孩子自我意识开始爆发想要离开共生关系独立探索世界寻求自我的边界 。
共生满足了依恋的需求却无法使人拥有自我,而反依赖期正是接触这份精神饥饿的时机 。我们开始“反叛”父母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可以做到什么”等问题 。
生命早期经历过的心理剧情常常在亲密关系中重演 。在一段关系的刚刚开始时双方会首先进入亲密无间的共生状态 。但这样高粘度的感情最多持续3年左右那么另外一方或双方便开始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拿回到自己身上 。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纠结着“他对我的感情是不是变质了”的原因 。
此时沉浸在共生期剧情里的人会把“舒适距离”设定成“不分你我”;认同反依赖期剧情的人则会把“舒适距离”设定成“要有个人界限和空间” 。
前者属于焦虑型依恋,渴望安全感最害怕被抛弃 。他们一般会表现出:不断地向对方求证追问那个经典问题:你到底还爱不爱我之余也会摆出一副要为对方付出一切的姿态 。
后者则属于回避型依恋,渴望自由感最害怕被吞噬 。对他们来说“我想静静”并非说辞或玩笑而是非常重要的需求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一段关系要以失去自由为代价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距离那宁可不要 。
面对所爱的人他们同样会一味地逞强反复强调:我一个人很好不需要那么多爱 。
如果你们想走出这个有关距离感的情感困境需要成长到第三个阶段—整合期 。
在这个阶段里距离感的问题依然存在着,但我们无需使用生硬恐慌或伤害性的方式来表达需求来给回应给彼此,个人边界也变得更灵活更有弹性 。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整合阶段要学会反求诸己 。安全感终归是强求不来的只能自己慢慢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