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怎么算是几号人

【九型人格怎么算是几号人】九型人格理论作为人格类型理论的一种 , 无法摆脱人格类型理论的最大局限:如何正确地判断个体的类型!
从概率上讲 , 一个人格类型理论所包含的人格类型数量越是少 , 正确地判断个体的人格类型越是容易正确 。一个人格类型理论如果将人格类型划分得很多 , 很复杂 , 那正确判断个体属于某一种人格类型的成功率越是低 。
比如 , 正确判断个体属于“四分法”人格类型理论(如性格色彩、DISC、气质类型等理论)中的哪一种 , 其正确率就要比“六分法”(如霍兰德职业倾向)、“九分法”(如九型人格) , 甚至“十六分法”(如MBTI)的正确率来得高 。
结论是:人格类型理论越“简单” , 人格类型的数量级越小 , 正确判断的成功率越高 。
但问题来了:哪怕是最简单的“二分法”(如内外向) , 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成功判断 , 因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影响人格类型的判断 。
“第一个问题”:谁来判断?是自己还是他人?如果是自己 , 那么就涉及到一个哲学、心理学上长期的争论:人自己能比别人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吗?
那如果是他人来判断呢?那就涉及到谁来判断的问题 。是“专家”用“肉眼”来判断?还是专家用开发的客观工具来判断?
随即引出“第二个问题”:用什么工具来判断 。用自陈量表?还是投射测验?还是成绩测验?或是实验、准实验?还是访谈?甚至面试?
“第三个问题”:个体对判断结果不满怎么办?如提问者的感受 , 自己哪种类型都感觉有一点 , 又哪种都不全是 。其实这是人格类型理论多年来一直不能解决的尴尬所在 。但实际上 , 这一尴尬的背后 , 症结都出在了“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身上 。如果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 , 或者解释 , 甚至是假设 ,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以下 , 就以九型人格为例 , 叙述一下判断的流程和假设 。
首先!!!回顾“第一个问题”:谁来判断个体的人格类型?是自己还是他人呢?其实可以依据人脑的结构、功能从而做出回答 。人脑的结构以麦克莱恩的“三脑模型”为理论 , 认为人脑由虫脑(低级)、嗅脑(中级)和脑皮层(高级)三个部分组成 , 根据“去大脑僵直”的生理学实验证明 , 越是高级的脑的部分 , 对低级的脑的部分存在压抑的作用 。由此可知 , 人对于自身最原始和深刻的心理活动 , 会采取一种压抑的态度 , 去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据此 , 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第一个推论”:在观察程度相同和诚实的前提下 , 人对自己的认识 , 一定不如他人对其的评价和判断来得准确和深刻!
根据这个“第一个推论” , “第三个问题”已经得到了部分答复:个体自己对其人格类型的判断结论所存在的疑虑 , 在排除判断者水平的假设下 , 是一种拒绝和阻抗的表现 。或者可以说:在假设他评比自评准确的前提下 , 个体应该接纳他评的意见!
这乍一看是句废话 , 可实践中却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针对“第二个问题” , 即“用什么工具来判断”呢?首先应该明确 , 任何所谓的九型人格专家都是不可靠的 。因为人是不可能比客观测量工具可靠的 。可是 , 九型人格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吗?目前没有!
原因至少有三个:
“原因一”:九型人格分类的依据学术上缺乏定论 。现有的测量思路是直接将个体在九分法的框架下进行测量 , 以确定其属于哪一种人格类型 。然而九分法从何而来 , 如何划分没有可靠可信的理论 。通常认为存在九种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九型人格理论中一个流行的说法 。笔者在自己的专著《原“型”毕露》中依据“三脑模型”提出了“情绪动力模型” , 认为个体在嗅脑和脑皮层两个环节上各自的偏好是九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由于笔者认为“第一个推论”成立 , 因此也尚未使用自陈量表的思路去编制依据“情绪动力模型”的九型人格问卷 。原因很简单 , 麦尔斯、布瑞格思依据《心理类型学》编制的MBTI问卷就是使用了自陈量表的方法 , 而一直深陷实证研究的质疑之中 。笔者能预见到任何依据“情绪动力模型”而编制的 , 以自陈量表为基础的九型人格问卷一定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认定了“第一个推论”就一定对自陈量表持有悲观的态度 。
“原因二”:人格类型的判定 , 其实质是对能力的测量 。MBTI表面上是四个纬度 , 每个纬度两个偏好 , 从而排列组合而成的十六种人格类型 , 其实质是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中提到的四种心理功能(S、N;T、F)在两个运用方向(E、I)上的八种“功能运用”偏好 。摆脱“第一个推论”来开展人格类型测试的一个思路就是使用成就测验 , 对“功能运用”开展客观评价 。这特别像是考试 , 分数越高越好 , 从而避免了“第一个推论”对人格类型测验的干扰 。然而 , 使用成就测验进行人格测试的先例很少 , “内田.克莱佩林测试”算是一个 , 但懂的人知道它的原理有多么的简单 。MBTI从没有公开尝试过制作针对八种“功能运用”的成就测验 。笔者也尚无依据“情绪动力模型”制作九种“功能运用”成就测验的尝试 。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 , 就是无论个体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 其身上都存在所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功能运用” 。
“原因三”:对“功能运用”发生异常时的测定困难重重 。要测定“功能运用”的发育情况 , 就不得不考虑到其发育不良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各种发育健康程度不同的“功能运用”如何测定 , 比较 , 以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 , 这方面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 。
总结一下:
1、九型人格类型的判定有理论思路 , 但当前尚无可靠的工具;
2、不能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是个体质疑九型人格类型结论的一个原因;
3、在没有可靠测量工具的当前 , 确定个体九型人格类型的方法依然是专家评价法优于自我探索法 , 但对“专家”的专业要求较高 , 出错的可能性与专家的专业程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