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不倒翁历史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称为“官场不倒翁”,他是谁?

官场不倒翁指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有什么经历和过人之 处?.
冯道(882年-954,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 。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
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
他是官场不倒翁,历经十帝,被九位帝王封宰相,为何却被司马光所不齿?
因为冯道历经十帝,九帝都当了宰相,他擅长左右逢源,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司马光可能是比较嫉妒他,而且他的做法与司马光的理念相违背 。
冯道如何成就“官场不倒翁?
趋害是人之本能,古人常以退为进来保全自己,冯道就中的一名 。
冯道,字可道 。生于五代十国世,在后晋石敬瑭手下担任宰相,素有官场“不倒翁”之称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这其中有不少处事的方圆之道,值得后人细细推敲 。
后晋石敬瑭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夺取天下,不仅割云十六州为厚赂,而且还称儿、称臣 。事定后需要派一名重臣为礼仪出使契丹,为国主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冯道身上,这是个危险的使命,他心知肚明,就看他自己如何巧妙的和契丹周旋,顺利脱身了!
冯道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对他很重视,得到各种宠幸,他还为此作诗说:“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耶律德光知道后大为高兴,并暗示,要留他长期为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做官,没有什么分别 。”契丹主听了更是喜欢 。冯道把得到的赏赐都用来买了木炭,对人说:“北方寒冷,我年纪老啦,难以忍受,不得不多做些准备 。”摆出一副扎根契丹的架势 。
耶律德光,不仅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觉得自己的儿皇帝那里更需要这样忠诚有名望的大臣辅佐,于是便让他回石敬瑭那里 。冯道便上表推辞,称自己眷恋上国,不忍离去,耶律德光一再催促,他才百般不情愿的上路了 。他一路慢腾腾的,一点而也不着急,耶律德光派人查探后越加放心 。冯道走了两个月,才出了契丹国境 。身边有人曾问道:“我们能逃出虎口,返回家乡,恨不得长出翅来,你却走走停停,却是为何?”冯道笑着说:“我们走的慢,他们难以察觉我们的心事,这样才能安全返回 。”左右的人听了,都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冯道知道,耶律德光虽同意自己返国,但心中还是有疑虑,故而才做出各种姿态,表示自己的忠诚与恭顺 。
言为心声,行乃心之动,一些细微的行为,从中却能够透露出来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在行为上更要注意,不要让对方在自己的行为上察觉自己真实的心迹,借助行为迷惑对方,消除对方戒备之心,自己方可全身而退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遭遇了困难和磨难,不妨报着忍耐的心态,等待良机的出现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称为“官场不倒翁”,他是谁?
应该是冯道吧,被称为是五代史的见证者,能做十朝元老也是个有本事的人 。
被称为官场“不倒翁”的纪晓岚,他有何为官秘诀?
说到纪晓岚,人们想到幽默风趣,但是他的为官之道也是十分名 。纪晓岚为官时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多变,机智应对,巧妙化解各种困局,成功将自己带出困局 。

一、纪晓岚简介纪晓岚是清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位学者,不过说起来也十分奇怪,大家对于纪晓岚的了解并不是从历史著作的记载上,而更多的是通过后人将历史上有关于纪晓岚的事迹拍成了影视作品,从而让大家认识了纪晓岚 。纪晓岚为人十分幽默风趣,在官场中总是可以游刃有余,被人称为官场中的不倒翁 。
二、纪晓岚的仕途之路从历史记载上看,纪晓岚的仕途之路并没有像影视作品中讲述的那么顺利,其中也有很多为人不知的 坎坷 。纪晓岚是一个十分有文采的人,而但当时在位的乾隆也会一个十分喜欢文采的人 。因此为了能够赢得乾隆的欣赏,纪晓岚写了许多关于乾隆功德的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文采十分一般,而且我们知道乾隆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 。因此,纪晓岚深知要想赢得乾隆的青睐是十分的困难的 。于是,在纪晓岚晚年来临之际,他就选择了每天待在家里,不问朝堂,也不问天下事,一心放在了著写书籍上 。
三、纪晓岚的为官之道纪晓岚的为官之道大多来源于他所读的书籍,加上他自身的聪明才智,能够做到察言观色,掌控大局,遇上尴尬的局面,总是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将其化解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人将他成为幽默大师的原因 。其实纪晓岚是一个很容易开心但同时也很容易生气的人,也很喜欢道听途说,常常很人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因此他在官场中与人相处比较融洽,不会轻易得罪任何人,而且还十分平易近人 。

五代史的第一名士是谁,官场不倒翁?
这个人叫做冯道,他经历了五个皇帝,被称为官场不倒翁,人如其名啊,确实有点道行 。
我个人认为此人不倒是因为没有居于要职,此人为官一般都是当学士或史官,对于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威胁,所以活了那么久 。
“官材”冯道说的是什么?
冯道的一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人就是一位常胜将军,是一部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用他一生的实践在向人们宣告着官场不倒的秘密:良心丧尽+善于投机 。
冯道何许人也 。大家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他在任后汉宰相时写过一篇《长乐老自叙》,却十分有名,因为这是中国封建官场上的无耻宣言 。在这一宣言里,冯道把自己的覆历表填得一清二楚,他不仅洋洋得意地罗列自己的历任各代的官职及封号 。甚至还包括契丹政权授予他的“伪官”,可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了!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骂冯道说:“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确是一位“长乐老” 。中国人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长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
冯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本人就是一位官场常胜将军,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一生的意义也许就是教人怎样做官,用他一生的实践在向人们宣告着官场不倒的秘密:良心丧尽+善于投机 。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做官是一门极其高深的艺术 。这艺术看起来神秘,其实只隔一层纸 。官场不倒的秘诀有二:一是不辨是非,良心丧尽;二是见风使舵,善投新主 。
官场不倒翁的人生哲学是: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草头王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批“明君”、“贤相”,确实有很多正直的官吏在为民请命,在忧国忧民,确实有很多封建士大夫为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甚至殒身不恤;但无可否认,也确实存在着一批不辨是非、了无廉耻,不管谁当皇帝,只求有官可做的无耻之徒 。这些人有时也能做一些好事,但从本质上讲,其人格是卑微的,是决不足以效法的 。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是五代 。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候,各色人等都容易显示其本色 。五代时期,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塘,而我们要看的是,历事五代而不倒的官场不倒翁冯道 。
这的确是中国仕宦史上的一个奇迹 。仔细读一读《五代史·冯道传》和《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中的有关篇章,冯道这个官场不倒翁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 。他的家庭,可能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冯道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李克用割据晋阳,独霸一方 。李克用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其子李存勖在灭梁前期,也还是颇有作为的 。大概是因为冯道看到了这一点,才投奔了李存勖,以图求得前程 。在这以前,冯道先在离家乡较近的幽州做小吏,当时,幽州军阀刘守光十分凶残,杀人成性,对于属下 。也是一言不合,便开杀戒 。一次,刘守光要攻打易、定二州,冯道却敢劝阻,结果惹怒了刘守光,几被杀死,经人说情,被押在狱中 。由此可见,当时的冯道还是较为正直的 。冯道经人帮助,逃出牢狱,逃到太原,投在晋大将张承业的门下,经张承业的推荐,冯道成为李存勖的亲信 。从此,冯道踏上了仕途 。
【政坛不倒翁历史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称为“官场不倒翁”,他是谁?】冯道起初担任晋王府中的书记,负责起草收发各种政令文告、军事信函 。不久,李存勖看到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十分腐败,就准备灭掉后梁 。晋王和后梁的军队在黄河两岸对峙,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残酷,冯道身为李存勖的亲信,却能以身作则,率先过简朴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他“在军中,盖了一个小小的茅草屋,连床席都没有,只睡在一束干草之上” 。应当说,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 。
冯道也还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纠纷 。在消灭后梁的军队时,晋王的军饷十分匮乏,因为陪李存勖吃饭的将领太多,主管人员弄不来那么多供应,十分为难 。大将郭崇韬对李存勖说:“供应紧张,能不能少几个陪着吃饭的人?”李存勖发火说:“我想为那些替我卖命的人弄顿食吃都不成,哪里还能当主帅呢?”郭崇韬吓得不敢作声,冯道在一边说:“粮饷供应确实困难,郭崇韬这么说,也是对大王的一片忠心啊!”这场风波就此消弥 。
但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以后,只重视那些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的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冯道这时当了个什么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听到父亲死后只能徒步奔丧,其困窘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直到庄宗李存勖被杀、明宗即位 。他才被召回 。明宗鉴于前朝教训,重用有文才的人,想以文治国,冯道这才被任命为宰相,真正发迹 。
在冯道当宰相的七年间,应说做了一些好事 。一天,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臣下们大多说了些粉饰升平的话,但冯道却给明宗讲了一个故事,冯道说:“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代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 。我早就听说过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 。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地,却被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 。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要兢兢业业,不要放纵享乐,这是我们臣下所希望的呀!”
又有一次,明宗问冯道:“天下百姓的日子怎么样?”冯道趁机进言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唐朝有位叫聂夷中的诗人,写了一首《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明宗听后,连说好诗,并命人抄录,经常诵习 。
后来,唐明宗去世,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 。从此以后,冯道就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地为做官而做官了 。明宗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塘的军中 。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 。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一反常态,极其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 。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的是李从珂拥有大军,且性格刚愎,而李从厚不过是个小孩子,即位以来尚未掌握实权,为人又过于宽和犹柔,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权位为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仪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 。但个别正直官吏还是出言诘问 。中书舍人卢导首先抗言说:“哪有天子在外,大臣反去劝别人当皇帝呢?我们是不是该去投奔天子?”丞相李愚等人也随声附和 。但冯道却要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固执己见 。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 。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只是李从珂对他实在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把他放到外地任官 。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 。
不久,石敬塘同李从珂发生了冲突,石敬塘想借恢复明宗的旗号打倒李从珂,但石敬塘兵力很单簿,不能同李从珂抗衡,为了夺取帝位,石敬塘也不顾一切,竟派使者赴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许下三个条件,事成之后,一是向契丹称臣,二是石敬塘向耶律德光称儿子,三是割让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 。耶律德光正想插手中原,石敬塘主动去求,正中下怀,便约定等中秋以后倾国赴援 。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塘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
石敬塘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在当皇帝后,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 。不知石敬塘对冯道奉事李从珂这段历史怎么考虑,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吧,反正石敬塘来了个既往不咎,冯道更是乐得当官 。
石敬塘当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否则,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 。尤其是自称“儿皇帝”,上尊号于契丹皇帝与皇后,实在是一个说不出口的事 。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 。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 。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 。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塘喜出望外 。
其实,石敬塘哪里知道冯道的“苦衷” 。冯道十分清楚,只有结交好耶律德光,他在石敬塘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笼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就好对付了,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
冯道可以说极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 。他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忠诚可靠,就决定放他回去 。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 。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在石敬塘那里为自己办事 。经过多次反复,耶律德光一定要让他回去,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准备启程 。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塘都得巴结他 。石敬塘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塘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
石敬塘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一点就完蛋了 。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 。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吧,就从襄邓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狄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 。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连忙换上一副卑躬屈膝的笑脸,小心服侍 。耶律德光问题:“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呢?”冯道说:“我既无兵又无城,怎敢不来呢?”又问题:“你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冯道以老朋友的姿态装憨卖傻、卑辞以对,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难为他 。
不久,耶律德光见中原百姓生灵涂炭,便问冯道说:“怎样才能救天下百姓呢?”冯道见机会来了,就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说:“这时候就是如来佛出世,也救不了此地的灾难,只有陛下才能救得!”大概爱听谄谀之辞是人的本性之一,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他当了辽王朝的“太傅” 。后来曾有人检举揭发他曾参预过抵抗契丹的活动,耶律德光反为冯道辩护说:“这人我信得过,他不爱多事 。不会有逆谋,请不要妄加攀引 。”
冯道看出契丹人的残暴统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 。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 。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 。冯道随契丹兵撤到恒州,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 。这时,石敬塘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汉政权 。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刘知远就拜冯道为太师 。
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真如走马灯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刘知远的后汉政权刚刚建立四年,郭威就扯旗造反,带兵攻入汴京 。这时候的冯道,又故伎重施,准备率百官迎接郭威 。他做了后唐明宗的七年宰相,尚且不念旧恩,何况只做了不到四年的后汉太师,更是不足挂齿 。于是,他率百官迎郭威进汴京,当上了郭威所建的后周政权的宰相,并主动请缨,去收伏刘知远的宗族刘崇等手握重兵的将领 。这些人相信了他,认为这位三十年的故旧世交,总不会欺骗他,没想到一走到宗州,就被郭威的军队解除了武装 。冯道又为后汉的稳固立了一大功 。
但没过几年 。郭威病死,郭威的义子柴荣继位为周世宗 。割据一方的后汉宗族刘崇勾结契丹,企图一举推翻后周政权 。根据冯道半个世纪的经验,此次后周是保不住了,肯定又得改朝换代,自己虽已近苟延残喘之年,还是要保住官位爵禄 。柴荣当时只有三十四岁,年纪不大,却很有胆识气魄 。当刘崇、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皇帝新丧,人心易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却一定要亲征 。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愿随出征,不再多说,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地“固争”,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征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 。犹如以山压卵 。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太看不起我了!”
其实,冯道倒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新主子的资本 。谁知柴荣还真不怕邪,亲率军队,于高平之战中大败刘崇、契丹联军,以事实给了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就在柴荣凯旋之时,冯道也油尽灯枯,对在下一个王朝做官失去了信心 。也许他因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伤心吧,柴荣高平之战的胜利终于送了他的老命 。
冯道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后无哀荣,身后境况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