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2017夏至怎么算

1.夏至多少天以后开始数伏,怎么计算?
立秋后有一伏,中伏20天,立秋前有30天开始入伏,大概在夏至后十天以后开始入伏 。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
扩展资料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 。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 。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伏,是避暑之意 。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
参考资料来源:

2.日历上”夏至”是指此节气开始还是结束?
夏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 。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