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十神详解大全:汉族的传统婚礼有什么仪式?

广州婚礼的习俗
推荐上39结婚网,上面有很多关于广州结婚的风俗资讯的,个人感觉比较全面
古代管婚礼叫什么???
结亲
2013年1月份结婚办婚宴,选周六日,请懂得人给看看日子,感谢感谢,以下是我俩生辰八字(另求今年登记日期
公元2013年01月27日 农历12月(小)16日 星期日 冲猪(丁亥)煞东
汉族的传统婚礼有什么仪式?
(一)汉礼基本仪程
六礼: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 。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 。纳吉(过文定)时用 。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 。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 。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 。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 。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 。《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采 。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 。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 。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 。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
【八字十神详解大全:汉族的传统婚礼有什么仪式?】作者: 蒹葭从风2006-7-12 03:26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汉民族传统婚礼复兴方案(图文/新版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 。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 。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 。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 。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 。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 。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 。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 。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 。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 。婿以雁做贽礼 。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 。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 。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 。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 。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设袵几项 。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 。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 。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 。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 。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 。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 。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 。剖分为二,分别盛酒 。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 。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 。“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 。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 。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 。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 。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作者: 蒹葭从风2006-7-12 03:26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汉民族传统婚礼复兴方案(图文/新版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 。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 。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 。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 。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 。《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 。”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 。“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 。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 。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 。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 。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 。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 。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
(二)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 。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 。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 。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 。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 。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 。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 。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 。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 。跨火盆,则来自满族 。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 。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 。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 。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 。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 。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 。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 。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们,坦率地说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 。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 。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
请帮忙用生辰八字算结婚办喜酒的好日子,非常感谢!
请高手帮生辰八字算结日子,非常感谢阿!
具体如下:
男:83年四月初一上午8点多(阴历);
女:83年四月初二下午3点多(阴历);
请问在阳历2008年12月、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结婚有什么好日子可选呢?我想办酒席
2009年1月份恭候您二位结婚的黄道吉日是:
(避开您二位生肖的冲日后可任选)
2009年01月10日 星期六 12月15日(冲鸡)
2009年01月11日 星期日 12月16日(冲狗)
2009年01月13日 星期二 12月18日(冲鼠)
2009年01月17日 星期六 12月22日(冲龙)
2009年01月24日 星期六 12月29日(冲猪)避开!
2009年01月25日 星期日 12月30日(冲鼠)
2009年01月27日 星期二 一月初二(冲虎)
2009年01月29日 星期四 一月初四(冲龙)
2009年01月30日 星期五 一月初五(冲蛇)
祝愿你们美满幸福!
关于中国八字问题,婚宴合婚问题,求懂八字的高人解释
信与不信是你的自由 。按你的八字看,你家的风水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