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事:椅背结

古代的椅子为什么是前低后高呢
椅子是明清古具中的精髓 , “官”又是中国椅具中最受人喜爱的品种 。所谓“官帽椅” , 通常包括“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 。前者指椅背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都有出头的造型 , 这种椅子的式样和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相似 , 所以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此类椅的背柱和腿是穿过椅盘用一根木头做成 , 前腿和扶手下的鹅脖也大多为一木联做;也有鹅脖退进椅盘 , 上下不相通的做法 。椅的扶手和椅盘多用上细下粗的连帮棍 , 椅盘下有各类不同的牙条装饰 。椅背、扶手、鹅脖、连帮棍等构件多呈S形 , 是明式家具的典型 。“南官帽椅”应是“四出头官帽椅”的一种改良 , 其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 , 一般被认为出现在明末 。苏(州)、松(江)地区的文人十分喜爱使用这种不出头的椅子 , 喜欢将其成对地放置于书房临窗的一面 , 因此被世人称为“南官帽椅”或“文椅” 。而“南官帽椅”又分为两类:一类为高背造型 , 是“四出头官帽椅”的继续 。它的形制尺寸基本和“四出头官帽椅”一致 , 只是搭脑、扶手都不出头 。但背部搭脑被降至人的肩下部 , 同时扶手和椅背部两根立柱的榫头点上移了寸许 , 形成扶手后高前低之势 , 更适合于坐者双手的支放 。
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事
我们现在在故宫太和殿看宝座是明代的雕龙髹金大椅 , 它在几百年风风雨雨里曾是最高皇权的象征 , 但在上世纪前半叶 , 随着朝政的动荡衰败 , 它曾被遗弃 , 失踪了近半个世纪 。
那是1915年 , 袁世凯篡权称帝 , 他把太和殿内乾隆御题的匾额对联拆去 , 把这张宝座也不知挪到何处去了 。椅后的雕龙髹金屏风还保留 , 却安设了一张特制的不伦不类的大椅 , 椅背特别高 , 而座面却很矮 。据说袁世凯因腿短 , 但又想表现帝王的气派 , 就采用了矮面衬西式高背大椅的样式 。椅背上还有一个袁世凯的帝国国徽 , 这是一个由白缎制成的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开光 , 上面用彩线绣成古代十二章的图案 。没想到这块白缎因年久渐渐裂开 , 里面露出的填充物却原来是稻草 。
1947年 , 故宫博物院把这个袁世凯的“绣花草包大椅”撤掉 , 打算换上清代的龙椅 , 选了几个 , 都尺寸太小 , 与后面的雕龙髹金屏风不协调 , 与太和殿的宏伟气派不相称 。太和殿原来的宝座到底什么样?原物还存在吗?
到1959年 , 朱家氵晋先生发现了线索 。他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 , 看到从前太和殿的原状 。根据这张照片 , 终于在一处放残破家具的库房里 , 发现了一张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 。这张龙椅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看 , 应是明代的制作 , 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极殿的遗物 , 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时 , 经修理后继续使用 。直到袁世凯时代才被丢出 , 以致破烂不堪 。
1963年 , 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 。宁寿宫有件龙椅是乾隆年间太和殿龙椅的仿制品 , 只有龙头是清代的风格 。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 , 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张龙椅 。于是这两件实物成为修复工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整整一年里 , 木活、雕活、铜活共用了766个工作日 , 到夏天潮湿季节 , 由油工名手做完油漆后 , 粘金叶 。1964年9月 , 全部完工 , 共用934个工作日 。
在新中国 , 这件宝座终于回归到人民的手中 。修复后的明代龙椅非常美观 , 椅背两柱蟠龙十分生动 , 背圈由三条龙组成 , 既服从背圈的用途 , 又不影响龙蜿蜒凌空的姿态 。座面以下不用椅腿的形式 , 而完全用须弥座的造型 , 兼顾了龙形的飞舞和座位坚实稳重之风 。陈列在太和殿的木台阶上 , 便与雕龙髹金屏风浑然一体 。
445

下一条回答
超实用崇圣寺三塔分享_精心整

飞机起降时 , 为什么要打开遮光板 , 调直座椅靠背?
因为飞机起降时调直靠背是针对座位正后方的那位乘客的逃生着想 , 因椅靠背下的时候 , 使得后面乘客的空间变小 , 如果有事故 , 不利于后面乘客的逃生 。打开遮阳伞也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 如果飞机在着陆过程中出现差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