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底部有双圈是哪个时期的?|光绪仿康熙青花冰梅瓶价格

清代瓷器装饰纹样的特征
.明清瓷器的特点: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 , 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 , 极粗 , 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 , 如高士图 , 水莲纹 , 草书“福”、“寿”字等 。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 , 发色灰暗 , 少数呈褐色 。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 , 多见云气纹 , 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 , 底心绘画 , 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
(4)胎釉 。胎色米灰 , 个别米黄色 , 粗糙 , 瓷化程度不强 , 常有未烧透的孔隙 , 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 , 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 , 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 , 出现开片 , 釉面松散 。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 , 底心有乳点 , 有粘沙现象 , 多见跳刀痕 , 旋坯痕 , 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 , 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 , 钴料若不罩釉 , 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 , 太极图款 。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 , 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 , 发色较灰暗 , 也有小铁锈斑 , 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 , 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 , 常见各种高士图 , 绘于碗心 , 几笔勾出人物形象 , 非常简炼 , 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 , 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 , 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 , 永乐碗中亦常见 , 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 , 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 , 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 , 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 , 见气孔 , 色灰白 。釉发青 , 肥润 。碗不撇口 , 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 , 少釉底 , 见跳刀痕现象 。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 , 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 。露胎处见窑红 , 盘、碗常见芝麻酱釉 , 俗称檀香口 。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
(1)典型器 。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时局不安定 , 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 , 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 。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 , 前期继承宣德风格 , 后期开成化先河 , 是承上启下的一期 。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 高20、口径8.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 , 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 。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 。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 。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 , 底有“天顺年”楷款 。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 。另外 , 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 , 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 。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
(2)青料 。多数为国产料 。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 , 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 , 铁锈斑晕散较少 。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 , 外豆青里青花 , 外祭蓝内青花等 。
(3)纹饰 。前期布局繁密 , 两面都绘有繁密的花纹 , 后期布局疏朗 , 笔法以一笔点划为主 , 也有渲染 。动物图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龙、狮子绣球、写生蝴蝶、池塘鸳鸯、鱼藻图、松竹梅(松针为球形针叶)等 , 其中以前三者最为常见 。人物题材纹样较多 , 采用简笔写意 , 并配以云朵 , 前期为大片云 , 后期是小片云 , 皆似神仙幻景 。内容有陶渊明爱、苏东坡夜游赤壁、庭园婴戏、张骞乘槎、携琴访友等 。婴戏纹的特点是:小孩肖额大 , 有刘海 。寿星是冬瓜头 , 时代早头长 , 时代早头长 , 时代晚头短 。文字图案有梵文、汉文的吉祥字 , 福字多 , 寿字少 , 一盘为楷书 。边饰 , 龟背锦纹较多 , 莲瓣常呈螺丝形 , 有双重莲瓣 。
(4)胎釉、造型、工艺 。胎较粗 。釉色前期白中兴青 , 后期白釉洁润 。造型墩厚;生活器皿与祭器多 , 有碗、盘、盖罐、香炉、铃台、净水杯等 。罐盖纽顶鼓起 , 呈荸荠形;瓶多带双耳 , 有月形、戟形、兽耳 。炉有的带座 。瓶、罐均为砂底 。碗 , 圈足深 , 圈径大 , 底部常有乳点、缩釉点、芝麻点 。盘有圆 , 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 , 足根内斜 , 而且较浅 , 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 , 足根内斜 , 而且较浅 , 食指和姆指难以提起 。釉底、砂底均有 。瓶罐不讲究修胎 , 接口明显 。
(5)款识 。此三朝共29年 。正统见楷、草楷、隶书“福”字款 。景泰 , 款字开始从器心移向器底 , 除“福”字款外 , 见“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 。天顺 , 偶见纪年款 , 有将梵文作款识书于外底者 。
4·成化(1465—1487年)
(1)典型器 。江西清江博物馆花人物炉 , 底墨书一周:“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过景德镇买回 。”
(2)青料 。用平等青 , 呈色淡雅 , 由于釉厚润泽 , 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 , 个别有因青花浓重而黑色斑点 。品种有黄地青花 , 青花釉里红(此种明代使用不多) , 孔雀绿青花 , 淡描青花填色等 。
(3)饰纹 。布局疏朗 。技法为渲染色勒 , 增加层次感 。题材为百戏图、松鼠葡萄、秋色图、水藻浮莲、花卉、花鸟等 , 以后二者为多 。纹饰特点 , 水藻似黄豆芽、细长 。牡丹叶呈锯齿状 , 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 , 叶子画成鸡爪形 , 花果带藤须 。口沿常见边饰有龟背锦纹、梵文 。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 , 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 , 影响到弘治 。圈足一盘不用装饰带 , 仅画两条蓝边线 。
(4)胎釉 。胎体单薄 , 质地细腻 。讲究用釉 , 色白釉厚 , 有滋润玉质感 , 光泽细润 , 个别是差的釉发灰 。釉的特点是内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 , 有的有细细的桔皮纹 。
(5)造型、工艺 。造型精巧规整 , 大件少 , 小件多 , 形式简单 , 单 , 罐、碗给人发浑圆之感 。香炉多见筒形炉和鼓形三乳足炉 , 底边支撑三小乳足 , 亦见兽足香炉 。碗的底足“挖足过肩” 。器物底足整齐 , 碗的足根细圆 , 足径变小 , 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黄窑红 , 多釉底 。罐等琢器 , 讲究合适胎 , 接口不明显 , 皆砂底 , 少釉底 。
(6)款识 。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 。常见“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 , 方胜、银锭一类图记款 。
5·弘治(1488—1505年)
(1)典型器 。过去将弘治瓷中好的归入成化 , 差的放到正德 , 随着纪年器物的不继发现 , 此朝器物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弘治九年铭青花缠枝莲纹象耳瓶 , 高61.1厘米 , 外口沿铭文:“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叁件共壹付 , 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 , 永远供养 , 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通 。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耻瓶 , 属弘治民窑中粗犷类型典型器 。南京博物院化松鹤纹碗 , 底有“壬子年制”款 , 无锡弘治九年墓出土 , 碗高7 , 口公式15.2厘米 , 弘治壬子罗得弘治五年(1439年) 。景德镇落马桥、陈家街窑址 , 为此期青花瓷窑址 。
(2)青料、纹饰 。多用平等青 , 发色青淡 , 但无成化那种典雅感 , 有晕散现象 。纹饰绘画以勾勒渲染为多 。成化瓷画单调浑 , 弘治纤细 , 但也有粗犷风格一类的 , 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 。纹饰特点是缠枝花叶密而小 , 人物潇洒 , 龙纤柔和 , 梵文图案增多 。缠枝花卉托八吉祥纹、包袱锦、树石栏杆、松鹿纹(松针针叶由空白期的圆形变为此期的椭圆形)为典型纹饰 。
(4)胎釉、造型及工艺 。总的风格是胎质厚重 , 小件也有细巧的 。釉有卵白釉与釉色发青两种 , 肥厚 , 但不及成化的讲究 。造型敦厚 , 但不及成化的精巧 。祭品很多 , 有香、净水杯、暖碗等 , 暖碗又称诸葛(孔明)碗 , 浅盘 , 三层夹胎 , 底有一小洞 。暖碗于此朝最常见 。有一部分器物带座 。工艺不及成化讲究 , 瓶、罐、炉多为砂底 , 盖罐器身较矮 , 肩由溜肩转为丰肩 。
6·正德(1506—1521年)
(1)典型器 。此期上承明中期 , 下戾明晚期 , 为明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 。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花回纹砚 , 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 。景德镇湖田、四图里、韦陀桥等窑都有此期民窑青花瓷出土 。
(2)青料、纹饰 。前期有平等青 , 后期逐渐出现回青 , 发色不正常 。青花特点发灰 , 鲜艳的不多 , 有晕散现象 , 品种有青花加雕地黄地青花(正德开始黄釉成蕉黄 , 俗称虎皮黄 , 色较深 , 黄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红绿彩、青花斗彩等 , 有及成化的秀气 。纹饰风格繁密 , 花叶细琐 , 不豪放 。题材常见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院婴戏、树石栏杆、莲花托八吉祥纹、回纹 , 后三者最常见 。纹饰弘治细 , 正德粗 。
(3)胎釉、造型、工艺及款识 。胎质厚薄不匀 , 较粗 。清亮釉为多 。稀薄 , 透明度强 , 底釉亦薄 。碗造型有墩式碗、宫碗、高足碗 。香炉形式多样 , 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 。大件器增多 , 有葫芦瓶、出戟贯耳瓶、军持瓶、花插、奁盒等 。工艺上不讲究做工 , 碗底心往往下塌 , 又出现鸡心底、跳刀痕、粘沙、窑红等现象 , 瓶、罐接痕十分明显 。在碗上 , 偶见底心书楷款“正德年造” 。
底” 。塑像有三种方尖:手主、压印模子次之 , 两者结合少见 。
7.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 。此期器物明显反应出入晚明时 , 青花瓷发生了又一次显著变化 。典型器有景德镇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 。江西省南城县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鸟纹碗 。辛酉年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 。窑址有景德镇湖田、观音阁、四图里 。
(2)青料 。主要用回青料 , 呈色紫艳 , 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 , 纹饰模糊的 , 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 , 有白地青花、黄地青花、蓝地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
(3)纹饰 。画法多为单线平涂 , 好的讲究填色 , 不流向线外 , 工细 , 差的流向勾线之外 , 题材有缠枝花卉、龙凤、花鸟、鱼藻等 。纹饰特点:花组字 。用花枝、松枝组成福、寿 , 还有的花枝中空白写字 , 有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永保长寿、国泰平字等 。八仙人物较多 , 有吕纯阳、老君炼丹、龙纹开始有正面龙、庭园婴戏图 , 小孩子后脑勺开始变大 , 着长袍 。龙纹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 , 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 。牡丹花叶似鸡爪 , 八卦、八吉祥、灵芝纹饰也多用 。
(4)胎釉 。胎不及宣德以来的细腻 , 白中闪达 , 釉虽较细腻 , 但亮度强 , 不如中期肥厚、闪青 。个别厚釉混浊 。多数为青亮釉 , 釉面不够平整 , 有隐的波纹 。
(5)造型 。总的风格是凝重 。大件器增多 。葫芦形瓶始于正德 , 此时流行 , 还有天圆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带盖梅瓶等 , 瓶始带活环 。果盒有方胜形的 。壶祯则以钵式炉为多 。个别酒杯 , 玲珑剔透 , 细薄 。有八仙、文昌、寿星、真武等塑像 。
(6)款识 。式样多 , 吉祥款有:长命佳器、福寿康宁、万福攸同 。颂语款的: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食禄佳器、富贵长春 。专用款有“酒”、“汤”、“茶”等 。还有东书堂、东萝馆一类堂名款 。
(7)工艺 。不注意修胎 , 瓶、罐接口明显 , 有的二、三、四节相接 , 盘碗粗糙不工整 , 盘有塌底现象 , 碗有种底心凸起 , 俗称“馒头底” 。塑像有三种方尖:手主、压印模子次之 , 两者结合少见 。
8·隆庆(1567—1572年)
(1)典型器 。嘉靖开始“官搭民烧” , 民窑中精品与官窑不相上下 。此期青花产量少 , 但质量不错 。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庆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砚 。安微省歙隆庆铭青花牌位 。
(2)青料 。主要用回青 , 部分发色纯蓝稳定 , 另一部分灰淡 。品种有折地青花、黄地青花、外豆青内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绿彩、淡描青花等 。
(3)纹饰 。布局烦琐、疏朗皆有 。技法为单线平涂 , 填色工细的不向外扩散 。纹饰题材 , 攀枝娃娃、马上封侯、封侯爵禄为此期流行图案;较常见的政治家串枝龙凤 , 团龙 , 团凤 , 爬形螭龙、团形螭龙 , 青花和暗花结合的录芝 , 莲塘游禽 , 文字组成的图案等 。
(4)胎釉、造型 。胎体细腻 , 精致轻薄 。釉面腻润光亮 , 白中闪青 。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 , 除常见造型外 , 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银锭式、四角、六角、八角等 。文具用品有笔盒、笔架、砚台等 。名贵产品有菱花形洗、带把提梁壶、高把子高壶等 。
(5) 款识 。多“隆庆年制”、“隆庆年造”四字二行楷书款 , “隆”字中的“生”字常写成“正”字 , 款外用单圈或无框 。吉祥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永保长春等 。颂语款有富贵佳器、上品佳器、长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
9·万历(1573—1620年)
(1)典型器 。此期有明确纪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 。青花瓷以多取胜 。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县万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兽纽盖双耳三足炉和青花攀枝娃娃瓶 。吉林辉发城遗址出土的万历青花瓷 。郑州古荥窖藏出土的万历晚期青花瓷162件 。
(2)青料 。早期用回青料 , 呈色好的色泽蓝中泛紫 。后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 , 发色灰暗 。绝大多数青花为双勾线分水 , 达2个色价以上 。品种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彩 , 后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广泛使用 , 延续到天启 , 色泽淡雅有致 。
(3)纹饰 。布局繁密凌乱 , 主题不显 , 画笔无力 。题材除常见纹饰外 , 多见花鸟、云龙、寿山福海、云鹤、天马、螭虎龙、鱼藻纹等 。人物故事纹饰多见八仙庆寿、老子讲经、东方朔偷桃、东波夜游亦壁、高士图、婴戏图 。婴戏图中常见攀枝娃娃 。肩部边饰多用锦地开光花卉纹 。外销瓷纹饰有异国风味 。
(4)胎釉 。胎土较细腻 , 瓷化程度好 , 胎薄 。釉细腻 , 白净 , 白中闪青 。
(5) 造型 。基本特征是厚薄兼备 , 大小皆有 。大的有鱼缸、绣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 。笔、砚、盒等文具多见 。各种套盒、镂孔三足、双耳有盖三足炉为此期特殊造型 。墓志铭亦常见 。
(6)工艺 。前期较工细 , 后期较粗糙 。圈足一般不够规正 。
(7)款识 。多写“大明万历年造” , 少数写“大明万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书款 , 少数六字三行;也有“万历年造”四字二行的 。见有八字二行款“万历年制、棒日楼用” , “万历九年、李衙置用” 。多伪托款 , 有书宣德、成化、嘉靖的 。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纹碗 , 内底心书“大明靖年制” , 外圈足内书“大明成化年制” , 字体不规正 , 两款均为假款 。多吉祥款、颂语款 , 如金玉满堂、德化长春、永保长春、富贵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长春佳器、五岳山人佳器等 , 有的写在纹饰开 , 有的写在底部圈足内 。个别的盘、碗上 , 沾书“万历年造 , 德化长春”篆体款 , 以及“京兆郡寿房记”楷书款 。
10·泰昌(1620—1621年)
泰昌朝仅几个月 。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江西陶瓷史展中 , 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开光花卉纹盘 , 应为万历产品 。见有青花缠枝莲花纹炉 , 有“泰昌元年造”款 , 实为抗日战争时北京生主的鹰品 。
11·天启(1621—1627年)
数量减少 , 质量下降 , 但小碗还较精细 。
(1)典型器 。江西天启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鹿松纹梅瓶 。上海博物馆启元年青花团龙烛台一对 。器座铭:“大明国直隶微州府歙县滚绣乡孝行里潭滨礼堂大社管居信士弟黄舜耕 , 室中孙氏 , 前妻程式朱式 , 男黄伯正 , 媳妇关氏 , 女时娥时凤 , 孙女接弟招弟 , 喜御香案前香炉花瓶烛台一会供奉 , 祈保早赐男孙 , 合家清吉 , 人眷平安 , 寿命延长 , 万事如意 , 福有攸归 。皇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 。除此之外 , 各地还有一批天启纪年题款的器物 。
(2)青料 。石子青为主 , 少量回青 。石子青呈色好的细腻淡雅 , 大部分青中闪灰 , 个别青花呈色开始分深浅浓淡 。青花品种多见哥釉青花、淡描青花、青花五彩 。
(3)纹饰 , 布局疏简 , 改变了嘉靖、隆庆、万历时繁琐杂乱的局面 。画风草率飘逸 , 有生活气息 。用笔自然生动 , 简笔写意 , 几笔勾勒 , 非常传神 , 为民窑青花瓷画佳作 。纹塑除常用缠枝花卉外 , 多图画性 。常见荷花鹭鸶、狮子戏球、博古图、糜鹿、卧马、花卉、莱菔菜、鱼、龟、蟹、螺、天官赐禄、罗汉、达摩一苇渡江、吹箫引凤、婴戏等 , 婴戏图人物为漫画式 , 极生动 。吉祥图案也多见 , 如连升三级、连中三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灵芝托寿、状元及第、“喜”字、“佛”字、赤壁赋等 。
(4)胎釉、造型 。胎薄 , 淡灰色胎 。多数施薄釉 , 个别厚釉 , 光洁度强 。造型小件器多 , 实用器多 。碗、盘口沿薄 , 底心薄而下塌 。碗有玉壁形底 , 线条柔和 。盘有折沿式 , 多角形 。琢器中觚较历朝多见 , 特殊器形有青花盘龙钟 , 细巧供玩赏 。安微歙县博物馆收藏一副天启元年板瓦形墓志 , 很少见 。
(5)工艺 。粗糙 , 不讲究修胎 。碗的足根多为尖状 。琢器接口明显 。器底有粘沙 , 有放射性跳刀痕 。
(6)款识 。此朝历7年 , 款的式样比较多 。干支纪年题款流行 , 特别是供器的香炉、净水碗、花觚上常见 , 如见“皇明天启丙寅岁吉旦立”碗 , “天启五年吴各冬”炉 , “天启元年米石隐造”花觚 。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 , 其中伪托天顺款的 , 只见天启有 。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万福攸同、永保长春 。颂语款有玉堂佳器、富贵佳器、长春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 。堂名款有:于斯堂、白玉堂、竹石居等 。插殊款有“宣窑”、“美”、单圈“福“字 。图记款有兔子、盘肠、方胜、银锭、窗棂式等 。
12·崇祯(1628—1644年)
(1)典型器 。此朝既保持明朝味道 , 也孕育着清初风格 。典型器为一批有崇祯纪年款的供器 。如广东省博物馆藏大明崇祯年制青花罗汉图钵式炉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十二年青花山石人物净水碗 。上海博物馆祯二年青花云龙纹三足炉 , 吕铭:“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冯运喜奉香炉一个 , 祈保买卖享通 , 万事大吉 。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关圣这君供奉 。”
(2)青料 。用石子青 , 颜色鲜艳的少见 。一般呈色清淡 , 发青灰色 。明崇祯至清初 , 有一批花觚、笔筒上的青花 , 混水浓淡层次分明 , 色泽向青翠欲滴方向发展 。品种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红 , 青花加紫 。
(3)纹饰 。画法为单线平涂 。青花颜色向外流散 , 画笔无力、草率 。题材有花卉、花鸟、龙、凤、鱼藻等 。寓意纹饰渐多 , 如喜鹊登梅、凤穿牡丹、折枝葡萄等 。高士图有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竹林七贤、唐僧取经、西汉演义、三国演义故事等 。有的碗心以细小的四字语为纹饰 , 如状元及第、金榜题名、万古长青、三元及第等 。青花瓷罐上有写“积善之家、天理存心”的 。纹饰特点是:正面龙披头散发 , 影响清初 。纹小孩比例失调 , 后脑勺大 , 腿短 。小山江边多有简笔小人 。人物画中的地皮景、括号云为继代典型纹饰 。
(4)胎釉、造型 。胎色发灰 , 粗糙 , 疏松 。釉色白中闪青 , 有的发灰 , 个别浆白釉 , 釉面不平整 , 胎体厚薄兼有 , 以厚为多 。器型品种较单调 , 以供器为多 。碗 , 口外撇 , 深腹 , 砂底 , 大圈足 , 底心厚香炉常见钵式 , 筒式炉的兽足短 , 几乎与台面接触 , 砂底 。净水碗 , 龠口 , 深腹 , 小圈足 。缸底有:平底、砂底 , 时间早;凹圈足 , 釉底 , 时间迟 。
(5)工艺 。做工粗糙 。器口上饰酱釉开始增多 。新出现上下暗花装饰带 , 中间青料绘花的新工艺 。器物露胎部分多见窑红 。器底多有小砂现象 , 多见旋坯痕、跳刀痕 。釉义施釉薄 , 釉不平整 。砂底尖底心 , 足根尖 , 足深 。有壁形底碗 。
(6)款识 。许多供器于器身题铭 , 落干支年号款 。少数盘、碗、杯底心书“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楷款 。南京曾多次发现科举考试用瓷 , 器底书款:“已卯科置”(为崇祯十一年 , 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为崇祯三年 , 公元1630年) , “丙子科置”((为崇祯九年 , 公元1636年) , “壬午科置”(为崇祯十五年 , 公元1642年) , “应天癸酉科置”(为崇祯六年 , 公元1633年) 。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博古斋” , 为景德镇董家坞民窑出品 , 可能为雅工良匠之自署 。书于碗心的款有翔凤堂、喜、贡、春、玉等 , 书于碗底的有信古斋、丛菊斋、清雅、长春、片玉、松石居、聚贤堂、正、雅等 。花押款 , 大明年制款 , 伪托宣德、成化年号款 , 崇祯最多见 。

青花瓷底部有双圈是哪个时期的?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 , 釉面肥青白色 , 有缩釉和小棕眼 , 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 , 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 , 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 , 有火石红 , 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 , 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 , 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 , 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 , 圈足直径大 , 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 , 其折角处极为挺直 , 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 , 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 , 里圈都较外圈矮 , 两圈间露胎无无釉 , 圈足宽厚 。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 , 胎体洁白坚硬 , 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 , 胎体薄厚适中 , 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 , 粉白釉面硬度高 , 浆白釉面略显疏松 , 偶有开片 , 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 , 有的足端经过打磨 , 光滑呈泥鳅背状 , 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 , 少见火石红 , 胎釉结合很紧密 , 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 , 俗称“浆胎” , 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 , 胎体偏轻 。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 , 亮青釉居多 , 也有粉白釉 , 釉面光泽深沉含蓄 , 胎体比中期要重 , 硬度高 , 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 , 切削整齐 。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 , 呈色灰蓝 , 个别发色欠佳 , 浓重灰暗及蓝黑 , 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
6 、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 , 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 , 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 , 呈色鲜蓝青翠 , 无漂浮感 , 明净艳丽 , 清朗不浑 , 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 , 鲜蓝而不火气 , 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 , 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 , 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 , 谓“其青花一色 , 见深见浅 , 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 , 娇翠欲滴 。”器物画面浓淡深浅 , 光线强弱分明 , 不同层次的渲染 , 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 , 即分水方法 , 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 , 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 , 如青花山水人物图 , 花鸟图等 , 无论远山近水 , 层峦叠嶂 , 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 , 结合晕染法的使用 , 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 , 犹如一幅水墨花 , 很具观赏性 , 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晚期青花 , 呈色趋于淡雅 , 有的灰蓝 , 有的泛晕散 , 也有描青花 , 所占比重不大 , 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
8 、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 , 还有浆胎青药 , 哥釉青花 , 郎窑青花 , 蓝釉青花、黄釉青 , 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 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 , 但别具情趣 。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 , 所占比例不大 , 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 。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 , 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 。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 , 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 , 含铁量低 , 稳定性好 , 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 , 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 , 有意点染形成 , 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 , 釉面同样泛青 , 个别也有桔皮纹 , 用手抚摸釉面 , 比较光滑 , 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 , 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 , 总体来看 , 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 形式更是变化多样 , 层出不穷 , 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 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 , 千姿百态 , 仿古创新 , 既有陈设瓷 , 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 , 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 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 , 基本都是民窑器 , 用色偏浓重 , 造型高大 , 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 , 规整繁缛 , 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 , 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 。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 , 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 , 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 , 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 。尽管体积较大 , 有的高达 80 厘米 , 极少变形 , 器身接口不明显 , 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 。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 。风格硬朗 , 挺拔向上 , 浑厚朴实、有力 , 粗犷豪放 , 富有阳刚气势 , 制作很清楚规范 , 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 , 严谨大方 , 讲究整体效果 , 不刻板 , 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 , 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 , 比较而言 , 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 , 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
12 、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 , 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 , 多用为陈设观赏 。有长颈瓶 , 早期瓶高颈粗 , 晚期瓶矮颈短 。梅瓶小唇口 , 短颈 , 体丰满 , 多是玉璧形底 , 少量是圈足 , 无款 , 有平肩、溜肩两种 , 形体大的胎轻 , 个别釉面有开片 , 体小的胎重 。筒瓶 , 又称象腿瓶 , 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 , 但没有顺治的高 。棒槌瓶 , 创新式样 , 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 , 基本是民窑产品 , 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 , 前者数量多 , 后者少 , 线条处理楞角分明 , 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 , 洗口 , 长直腹 , 高达 77.6 厘米 , 形体高大 , 十分引人注目 。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 , 都是这类器的精品 。葫芦瓶 , 口沿部分增高 , 洋重线条美 , 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 , 前者仿明代特征 。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 , 腹部肥大 。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 , 直口 , 长颈 , 扁圆腹 , 圈足 , 为康熙朝新创器型 。此外 , 还有八方瓶 , 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
13 、尊类:摇铃尊 , 又称纸槌瓶 , 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 , 平底内凹 , 均有款 , 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 , 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 , 故名 。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 , 线条优美 , 舒展流畅 。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 , 无款居多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 73.5 厘米 , 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 。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 , 故名 。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 , 其器型撇口 , 短颈 , 丰肩 , 肩以下渐收 , 至底外撇 。
14 、罐类:将军罐 , 始见明代嘉靖 , 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 , 高矮大小不等 。官民窑均有 , 但民窑所占数量多 , 早期口大罐高 , 晚期口小罐矮 。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 , 往往底部无釉露胎 , 胎体厚重 , 足边有火石红 , 官窑产品尺寸小 , 常在腹部绘团寿纹 , 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6 字款 。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 , 罐身绘翠竹纹 , 除青花外 , 还有白釉绿彩 。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 , 为康熙朝创新式样 , 多是民窑产品 , 尺寸不是很大 , 形体矮而圆 , 底部无釉露胎 , 肩部有对称双圆孔 , 穿有铜环 , 便于提用 。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 , 前者多置宝珠形钮 , 后者无钮 。
15 、 花觚类:大器居多 。早、中期大量生产 , 基本是民窑产品 。一般器型高大 , 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 , 份量适中 。早期简单呈筒形 , 平底内凹 。中期形体特征鲜明 , 开始发生变化 , 口足外撇 , 鼓腹 , 腹上下各凸起一周 , 二层台底 , 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 , 其双圈画的很大 , 有的花觚只画双圈 , 有的不写款 , 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
16 、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 , 宗教法器 , 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 。茶壶 , 饮茶器具 , 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 , 善于随形变换 , 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 。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 , 和谐统一 , 端庄大方 。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 。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 , 构思巧妙 , 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 , 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 , 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 , 精美雅致 。鼻烟壶 , 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 , 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 , 但式样单一 , 呈筒形 , 又称炮竹形 。小唇口 , 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 , 前者多无款 , 后者多写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
17 、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 , 数量很多 , 器壁多较厚 。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 , 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 , 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 。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 , 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 , 有的口部施浆白釉 , 已不是主流品种 。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 , 底心出脐微向内凹 , 有釉 , 比外壁釉要偏白、薄 , 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 , 后者居多 。其次是台阶底 , 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 。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 。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 , 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 。民窑釉面泛青 , 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 。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 , 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 , 总体特别是胎厚重 , 底无釉 , 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 , 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 , 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
18 、花盆类:养花器具 。形体庞大 , 胎体坚硬 , 沉稳敦厚 。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 。造型端庄、古朴 , 制做考究 , 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 。做为御用养花器具 , 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 , 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 , 口部多折沿 , 底心有圆孔 , 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书横款 。
19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 , 中小型居多 , 早、中、晚期均有烧造 。有些差别不是很大 , 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 。圈足略高 , 比较而言 , 民窑釉面泛青 , 胎要重于官窑青花 , 足宽厚 。盘底一般平整满釉 , 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 。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 , 多为折沿 , 浅壁 。胎极轻 , 很精致 , 质量高 , 青花艳丽 , 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 , 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 , 带有异国情调 。而从文献上来看 , 销往欧洲的居多 , 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 。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
20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 , 除青花外还有斗彩 , 里外常画凤竹纹 , 采用的是过枝手法 , 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 , 为当时所首创 , 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 。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 。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 , 装饰得体 。官窑以龙、凤为主 , 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
21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 , 盖面扁平 , 圈低矮、平切 。盒底常见有“清玩” 2 字 , 外壁往往画人物 , 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 6 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 。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
22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 , 铃铛杯大口 , 深腹 , 小圈足 , 足高 , 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 , 又称仰钟不 , 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 。有薄胎、深胎两种 。官窑胎薄多敞口 , 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 , 多为 3 个 1 套大中小合成一体 , 外壁常绘诗句人物 , 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 8 个、 10 个 。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 。十二月花卉诗句杯 , 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 。属精美之器 , 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 。除青花外还有五彩 , 宫中有大量传品 , 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 , 烧造难度大 。胎薄如纸 , 轻巧莹透 , 青花淡雅 , 晶莹光润 , 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 。古人用“只恐风吹去 , 还愁日炙消 。”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 。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 , 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 , 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 。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 , 多是粉彩 , 成套的不多 , 极少见到青花 。
23 、 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 。有的不仅造型仿 , 纹饰也画古铜纹 , 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 , 根据文献记载 , 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 。从传世品看 , 仿明代青花 , 以宣德朝最多 , 且最为成功 , 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 , 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 。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 。仿宣德青花的作品 , 多出自郎窑 , 不仅造型、尺寸相同 , 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 , 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 , 很难区分 , 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 。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 , 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 。仿古暗合 , 与真无二 , 其摹成、宣 , 釉水颜色 , 桔皮棕眼 , 款字酷肖 , 极难辩别 。”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
24 、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 , 包罗万象 , 图案布局巧妙合理 , 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 , 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 , 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 , 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 , 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 , 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 , 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 。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 , 精益求精 , 纹饰对称、平衡、整齐 , 主题 , 醒目、突出 , 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
25 、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 , 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 , 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 , 即单线平涂 , 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 , 浓重、淡雅层分分明 。在瓷坯上绘画 , 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 。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 , 技术上要求高 , 少的三五种 , 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 。山石的描画 , 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 。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 , 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 , 构图讲究多样化 , 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 , 视野开阔 , 无论画面大小 , 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 。可以说 , 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 , 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 , 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 , 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 。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 , 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
26 、 取材方面 , 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 , 反映世俗生活 , 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 。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 , 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 , 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 , 多种多样 , 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 。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 , 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 , 不带双圈 , 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 , 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 。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 , 均为楷书 , 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  3 行 6 字 。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 , 也有双行 6 字 , 后者往往不画双圈 , “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 , 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书款 。这种4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 , 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 。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 , 字体清晰 , 瘦长 , 端庄工整 , 清秀有力 , 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 , 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 , 前者居多 。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 , 上下不是很紧凑 , 顶天立地 , 时代特征鲜明 。
28 、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 , 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 , 既有4字 , 也有6字 , 多是楷书 , 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
29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 , 区别很多 , 多数不书写年号款 , 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 。往往写堂名款 , 双称斋堂款 , 即所居的“斋”、“堂”、“室”、“轩” , 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 。多数是写在底足 , 画有双圈 , 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 , 少量是在碗心 , 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 。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 。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 , 圈内无字 , 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 。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 , 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 , 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
30 、 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 , 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 , 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 , 青花山水笔筒 , “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纹碗 , “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 , “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笔筒 , “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诗句套杯 , “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炉 , “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诗句笔筒 , “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云龙炉 , “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 , “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腾王阁序笔筒 , “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 “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罗汉纹筒多瓶 , “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 , 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 , 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 , 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
清代陶瓷的简介
【青花瓷底部有双圈是哪个时期的?|光绪仿康熙青花冰梅瓶价格】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 , 且因各朝背景尚不同而各有特点 。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 , 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 , 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 。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 , 前期粗犷 , 有明末遗风 , 后期流畅 , 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 。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 , 比较刻板 , 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 , 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 , 琴棋书画以女为多 ,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 。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 , 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 , 纹饰必有寓意 , 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 。画面单调刻板 , 意境却较通俗 , 个别的牵强附会 。
陈 。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内容、表现技巧、器型样式等都未能超越清代康、雍、乾三朝 。当然每个朝代还是有一些代表作品 , 如嘉庆朝的粉彩瓷;道光朝的青花山水;咸同间的一些彩器 。随着整个大清朝社会经济的衰退 , 制瓷业也不断地走下坡路 , 一语以蔽之“一代不如一代” , 虽然光绪朝的制瓷业大有再兴之象 , 但终只是回光返照 , 难以新生了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 , 高16.1cm , 口径3.4cm , 足径4.5cm 。
瓶直口 , 短颈 , 溜肩 , 圆腹 , 腹下收敛 , 瘦底 , 圈足 。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 。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 。腹部三面开光 , 内绘婴戏图 , 开光间隔处绘花卉纹 。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
此瓶造型精巧 , 纹饰层次清晰 , 画工精细 , 色彩搭配自然和谐 , 画面阴阳向背的效果突出 , 有立体感 。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 , 堪称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
珐琅彩双环瓶 , 清乾隆 , 高14.1cm , 口径5.5cm , 足径6.4cm 。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 , 敞口 , 短颈 , 溜肩 , 鼓腹 , 圈足 , 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 。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 , 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 , 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 , 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 , 愈显富贵华丽 。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 , 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 , 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 , 风格繁缛华丽 , 精美异常 。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 , 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

请行家帮忙看一眼 , 这个清代嘉庆的罐子怎么样 , 大概多少钱?谢谢
不错 , 完整无缺 , 品相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