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感染猴痘会有致命风险吗?如何预防?专家详解( 二 )


全世界消灭天花后 , 各国常规停止了对儿童接种天花疫苗 。 因此世界各地40~50岁以下的人群因未接种过天花疫苗 , 对猴痘病毒也缺乏抵抗力 。
猴痘如何传播?
猴痘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 , 既可从动物传播给人 , 也可发生人际传播 。
猴痘的传染源通常为携带或感染病毒的动物 , 包括非洲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等多种动物 , 其传播途径包括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 , 以及狩猎、剥皮、加工和食用感染的动物等接触传播 , 或者长时间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 。 此外 , 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 , 尤其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皮肤疱液) , 也可导致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英国发布的猴痘疫情简报显示 , 截至6月9日 , 英国累计猴痘确诊病例366例 , 其中99%为男性 , 平均年龄36岁 。 但猴痘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 其基本传染数R0只有0.6~1.0 , 远低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R0在7左右) 。
感染猴痘会有致命风险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 , 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 通常持续2—4周 , 并完全康复 。 2003年美国疫情中的47例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 。 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猴痘病例也尚未出现死亡病例 。
但不可否认 , 猴痘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肺炎、脑炎、角膜炎危及生命 。 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进化支 , 中非株致死率10.6% , 而西非株相对温和 , 致死率3.6% 。 从目前英美等国猴痘病毒患者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来看 , 引起此次疫情的毒株在基因序列上与西非株相似 。
猴痘的诊断与治疗
结合21天内的流行病史(非洲、欧美等地区感染动物和患者的密切接触史) , 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 , 临床可做出疑似诊断 。 有病原学结果 , 包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或病毒培养阳性者 , 可予以确诊 。
如同其他病毒感染一样 , 猴痘目前尚无循证支持的有效治疗方法 , 治疗以对症、支持以及防治皮损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为主 。 近年来美国针对天花病毒开发的新型药物 , 包括Tecovirimat和Brincidofovir等药物相继获批 。 此外 , 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患者巨细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的西多福韦(Cidofovir) , 也已被批准用于正痘病毒 , 包括猴痘病毒的爆发 。
如何预防猴痘?
及早发现病例 , 严格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关键 。 虽然我国还从未有猴痘病例的报道 , 但存在猴痘病毒输入我国的风险 , 随着发生在欧美国家的疫情扩散 , 我国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
因此 , 有必要开展猴痘的大众科普和宣传 , 加强类似症状病例的监测 , 以便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 , 从而阻断传播和流行 。
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基因组存在90%同源性 , 因此接种天花疫苗是可行的预防猴痘的办法 。 猴痘病毒有相对较长的潜伏期 , 意味着即使在接触病毒后 , 接种天花疫苗也可能起到暴露后预防的作用 。 对于高风险者 , 如感染者的家人、医务人员等 , 可以考虑在接触病患后尽快接种天花疫苗 , 根据以往研究 , 在接触后4天内接种效果最佳 。
近期 , 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多国相继报告发现猴痘病例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猴痘疫情暴发预警称 , 未来有可能发现更多病例 。
作为临床医生 , 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 重视流行病史的询问 , 应将猴痘感染作为发热、皮肤疱疹疾病的鉴别诊断 。
严防输入 , 尽早发现病例 , 严格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狐大医 | 感染猴痘会有致命风险吗?如何预防?专家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