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的由来?【2020属鼠人全年运势】


黄历的由来?
黄历,又称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 。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 。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
黄历的历史和发展:
1、唐代时期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政府开始印制历日(历书) 。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了 。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 。而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先前则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
官印的历日在唐代相当受欢迎,甚至屡遭私印 。如文宗之时,每年司天台还未颁下明年的新历,汉族民间所印的私历即已在市面售卖,文宗因此尝于太和九年(835)下诏禁私置历日之板 。
由于历书是皇帝颁布历法的工具,所以人们又把历书称为“皇历” 。
现在可以看到的我国最早的皇历,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历书,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历书,这不仅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刻印历书之一,也是极为珍贵的早期雕版印刷本,可惜均流落国外,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
2、宋代时期
现存最早的一本使用北宋年号的历日,乃敦煌所出的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残历钞本(编号为S612),此历除一般历日中常见的年神方位图外,前更列有《国忌》、《今年新添校太岁并十二年神真形各注吉凶图》、《推杂种莳法》、《周公八天水行图》、《九曜歌咏法》、《推小运知男女灾厄吉凶法》、《六十相属宫宿法》等较不常见的图表或歌诀 。
北宋司天监在采用雕版印制历日之初,均是交由侯姓之民发售,但或因价钱较贵,以致汉族民间私印有所谓的小历者,每本只索价一、二钱 。神宗熙宁四年(1071),施行新法的王安石为扩增财源,严禁私自印售小历,并由官府印制大历,以每本数百钱的高价发卖 。
3、元代时期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为例,当年全国售卖的官印黄历(古人常称为“历日”)就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约每四户列入户部缴税名册的人家,即拥有一本官方印售之历 。绝对是该年全世界最畅销的单一书籍 。而政府卖历的收入,更高达当年全国岁赋钱钞部分的千分之五!
所以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量之下,无怪乎元律中会对私自印售历日者采取相当严厉的惩罚,其条文曰:"诸告获私造历日者,赏银一百两 。如无太史院历日印信,便同私历,造者以违制论 。"
4、明代时期
在明朝出版的黄历封面上,也都印有一则告示,宣称每本黄历都必须盖有钦天监的印信,否则便视同私历,盗印者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的重刑,密告者则可获得赏银五十两 。
5、清代时期
然而部分偏远地区,因不能及时获得当年的官历,故私历的出现一直无法禁绝 。汉族民间术家在重利的吸引之下,并为了满足大家对术数的高度需求,一直私下编印年度通书,它除了涵盖黄历的形式之外,还又再增添了不少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律例馆终于顺应社会的现实,议决准许汉族民间翻刻官印的黄历,且不须盖钦天监的印信,在这条新的法令之下,刊行黄历不再有违法之嫌 。而许多选择家更开始公开树帜出版以己名或堂号为标志的年度通书,积极争夺这一广大市场 。
于是,历书有了较大的演变,日历上内容十分丰富,除记载日期、干支、二十四节气表及相关的注释外,还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国国旗、增广贤文、各种联对、谢贴、呈文诉状、汉族民间偏方、张天师祛病术、九九消寒图等等,琳琅满目 。一本历书成了小百科全书,有人戏称,一册历书在手,可以“万事不求人” 。
嘉庆二年(1797),以继成堂通书为例,不仅风行于南方沿海各地,甚且销售到海外 。
不过,黄历的术数内容常被批评为迷信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颁行的黄历就删去所有禁忌,只注明节气与礼拜天;清宣统年间颁布的黄历,也禁止刊载宜忌、冲煞、方位、流年、太岁;而台湾日治时期的黄历,也只有“宜”而无“忌”;台湾光复后,又全都恢复了 。
6、民国时期
历书改革为“阴阳合历通书” 。孙中山先生提出用西历,就是现在的公历 。于是,黄历中又增加公历的内容 。
古时历书系由钦天监发布,民国之后则是由五术、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或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印行当赠品 。
私人的书局也开始印皇历,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也叫“时宪书”,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 。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编造 。
7、当代
千馀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汉族民间最畅销的书籍!丝毫未见遭时代淘汰的迹象 。即使民国成立以后,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通书也仍持续发行,实在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异数 。如台湾地区每年印制的黄历大约为五、六百万本左右 。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
不少现代人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 。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 。通书中包含了大量与吉凶趋避或生活礼俗相关的内容,虽然在每一时代里,它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但因中国人对择吉思想的笃信,导致选择术得以在时空上长期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如建筑动土、丧葬喜庆、甚至选举登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