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开光仪式』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呢?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呢?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朱子家训·全文》
为什么南方人注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不管是商议大事还是处理族人,都会在宗族祠堂举行 。其实说起来,大家可能对宗族祠堂并不陌生,不过很多南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宗族祠堂,而在北方宗族祠堂却十分少见 。
宗族文化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种南北相异的景象,在南方宗族文化依旧盛行,特别是两广地区,每年清明时都会有大型的宗族祭祀活动,而在北方宗族文化却如何消失了一般 。那么,祠堂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南方会更加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人不太重视呢?
第一,古代南北方战局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向来是战乱不止,人口就不得不迁徙,北方人经历了许多次人口流动,比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等,频繁的迁徙,将原来固定的族群不断拆散,这也造成北方人的宗族观念没有那么强烈的原因之一 。
总之,和北方相比,南方地区则比较稳定,战乱也比较少 。
除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之外,再加上南方地区水流众多,物产丰富,南方人经历了几代还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慢慢形成自己的姓氏村镇,使得很多村庄都是同一个姓氏,而外姓很难融入他们,久而久之,也就想办法搬去跟自己姓氏一样的村落定居 。这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宗族实力,世代相传的族谱也得以延续 。
第二,儒家文化影响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就开始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 。宗族和祠堂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强调家族观念 。
同一姓氏的族人为了纪念祖宗,就重视起建祠堂这一种习俗文化 。而大部分有祠堂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族谱,有族人专门负责记载每家每户的子女,娶了哪个地方的外姓女子,本姓的女子又嫁到哪里去了且婚后与男家生了几个儿女等,这等于是记载该姓氏族群的开枝散叶过程 。因此祠堂也就成了他们心里和行为上的精神建筑 。
北方因为胡汉杂居,通婚混血,对于汉人的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 。而在南方地区,广东和福建等地方的宗族观念比其他地方更甚 。
他们是秦汉时期第一批南迁的汉人,保留着最正宗的祭拜祖先的观念,甚至在一部分地区,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的面进行处罚 。族规比法律还要管用 。

祠堂开光一时下一点点雨代表什么意思?
风调雨顺,,
农民在祠堂找到破书想烧掉,为何在发现上面的两字后,走路都变得雄赳赳呢?
因为他发现这本书是他的家谱,他就是唐朝皇帝李渊的后代,所以变得更有气势了 。
北方的宗祠文化为什么没有南方的宗祠文化浓厚?
宗祠,又叫祠堂、宗庙、祖祠等,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记录着家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
上古时期,中国人就有祭祀祖先的传统 。周朝时建立了完善的宗祠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
五代以来,民间建宗祠的现象越来越多 。南宋时,大儒朱熹提倡民间建立家庙,供奉家族四代祖先 。明朝嘉靖年间,首辅夏言上书朝廷,请求放开民间建立宗祠的限制 。此后,朝廷就不再限制民间建宗祠 。


为什么南方宗祠遍地,而北方宗祠则相对较少呢?一,南方很多家族都是北方人南迁的,到了南方一个人的后人开支散叶以后,就成一族了,百人百族 。因此家族规模较小,以至于一个村里都可能会有好几个祠堂!
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与南方当地人存在争地现象 。同一个地区的人连说话口音都不一样 。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南方人要提高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建宗祠就是很好的办法 。当然,还需要建土楼来加强防御 。
北方的情况刚好与南方相反 。北方是汉人的世居地,一个大家族会有很多分支,同族子孙很多,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少的也有几万,而同一个地区的一个大家族只需要建一个宗祠就可以了 。
北方人同乡之间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没有那么敌对 。因此,北方人多但宗祠相对较少 。
二,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少 。在古代,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北方处于前线,容易遭到外敌入侵 。北方是古代的政治中心,战乱比较多,对北方的农业生产破坏较大,人口减少也比较多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人的温饱都是问题,外出逃难的也比较多,宗祠自然也就难以保全 。
而南方战乱就少多了,尤其是清朝之前,南方很少受到战乱波及 。百姓生活稳定,宗祠也就容易保存下来 。


三,北方穷,南方富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穷人也都有富人,北方穷南方富也只是相对而言 。
北方人口多,土地少,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种或两种,单位粮食产量远不如南方 。
在古代,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多,一年两种或三种,单产也高,比北方富裕一些 。富裕的家族才有更多的财力来修宗祠 。


因此,南方宗祠比北方多也就不奇怪了 。
无论南方北方,宗祠多少,都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域差异所造成的 。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为什么都带有色彩的印记?
新年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人人都要过年 。但每个地年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 。

大年除夕夜白天——除尘
大扫除
过好年第一步是大扫除做到位 。首先要把家里面的要用的,不要用的东西都整理好;该清洗的东西清洗干净 。然后把家里的门窗都要擦干净,地板拖干净,地扫干净;最后出行的车子也要清洗干净,因为走亲戚就要靠着它嘞,如果车子上都是灰尘,很脏的话,在外面看到别人的车都是干干净净的自己的车脏兮兮的,自己也会不好意思的 。这个时候家里最忙了,基本上是全家一起行动,把家里的一切都整理好,清洗干净后,那就是清洗自己身上的污渍,这个时候,家里的人开始轮流洗澡 。
除夕当晚——年夜饭
洗好澡,换上一身新衣服,就是和自己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的时间了 。这个时候气氛是最热烈的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在家里吃完年夜饭之后,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来自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红包了,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 。
除夕当晚——祠堂小聚
小孩子们高兴完之后就是大人们的活动时间了,一般女人们就呆在家里面看看春晚,烤烤火炉,男人们都会去祠堂哪里 。祠堂人多是因为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大过年的,挤在别人家里也不是一回事,所以场地相对比较大的祠堂成为了人们的聚集地 。大家会围在一个火堆前面烤火,然后诉说着这一年的经历,以及来年的愿望,虽然大多数都是吹吹牛皮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实现了 。
祠堂守夜后人——篝火习俗
每逢过年,村上都会在祠堂里安排守夜的后人 。这些后人他们要协力完成在新年期间,祠堂里的一些工作 。除夕那天下午五点左右,在祠堂守夜的后人们就会用事先准备好木柴,在祠堂下厅点燃一个火堆 。而村里面各家各户都会在家里升起一个炭火,一些不愿到祠堂烤火的后人就在家里烤炭火,以此来守岁。
祠堂的这个火堆要从除夕夜点燃开始一直要烧到过完十五,中途火不能灭,如果火灭了,后人们又要及时把火点燃 。这个火堆的作用就有很多了,它可以给守夜人提供足够多的热量,守夜的后人在守夜的时候可以围着火堆取暖;来祠堂玩的村民们也可以在火堆旁边聊聊天,在外面气温很低的情况下也不会感觉到冷;过了初一后,年轻人去祠堂的就少了,村里面的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家就会把火堆围起来,这个时候火堆就变成了老人家们取暖的聚集地了 。
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现在过年时候也不像原来那么冷了,去祠堂烤火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只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老人会坚持去火堆那里烤火 。虽然篝火堆在现在的意义不大了,但是它还是作为一项农村传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
大年初一——“新年出行”
大年初一,村里的男人们会带着事先买好的鞭炮和烟花,在早上天将亮之时,在祠堂的中厅和下厅集合 。他们将要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关乎着来年的运气,大家都很重视,这就是——“出行” 。“出行”这是农村的术语,不同于平常出门旅行的出行,它的目的是为来年风调雨顺,庄稼可以大丰收,也有祈福祈财的意思 。
祈福 祈财
“出行”的时候,村里面的今年守夜的后人引路,他们分别做不同工作,一行人用竹竿裹上打鞭炮在“出行”的路上使用,一行人拿上锣子和鼓子在“出行”的时候敲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就是人物,那就是——点灯人,点灯人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出行“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担任 。
敲锣打鼓 
“出行”的时候,点灯人点燃手上的茶油灯,在前面开路,点灯人不是随便带路的 。这也让“出行”的方向和目的地有一些神秘色彩,这也是为什么点灯人是经验丰富的老年人,而不是年轻人 。
快要天亮了
当天刚蒙蒙亮,又还没有完全亮的时候,点灯人便会示意大伙该“出行"了,这个时候锣和鼓敲打起来了,这是在催还没路上的年轻人,要他们得加快脚步到祠堂来集合 。而马上到的人听到了声音,就会加快脚步,因为马上就要“出行”了 。
锣声鼓声停下来了,后面没来的人也不会管了 。祠堂的大门被打开,一封开门大爆竹打响了,点灯人提着茶油灯走在前面,这时风迎面吹来,火焰的方向有所改变,点灯人就顺着火焰偏的方向走去,后面依次跟着打鼓和敲锣的人,扛着用鞭炮缠起来的竹竿的人,还有参加“出行”的,村里的男人们 。
鞭炮纸屑满地
“出行”的过程中,点灯人带路,敲锣打鼓的人在路上进行着他们的工作,扛着用鞭炮缠起来的竹竿的人紧随其后,后面的人就在“出行”的路上燃放鞭炮,一路上锣鼓声和鞭炮响都不停的 。到达此次“出行”的目的地之后,点灯人把灯放好,锣鼓在一旁继续敲打着,等待后面的人都到了目的地,缠在竹竿上的鞭炮这个时候才派上了用场 。
【『家谱开光仪式』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呢?】守夜后人把鞭炮点燃,鞭炮一响,“出行”的重头戏才正式开始了,人们站在“出行”的地方的对面空地鞭炮,几百个人一起向着前面空地燃放鞭炮,鞭炮的爆炸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场面十分震撼,这个过程要持续很久 。大家鞭炮都放完之后,出行才结束,点灯人拿起茶油灯,带着大家按着原路返回了,”出行“回来,大家都要过祠堂的,不然效果不明显 。但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农村的这股“出行”热潮也慢慢淡了下来 。更多的时候“出行”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