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图片,东北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东北民俗图片,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因为天气冷 。还有人参,鹿茸 。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还有蘑菇,野菜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
房舍:东北有句俗话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如:“地窨子”、“马架子” 。
扩展资料
东北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庙后山人”,距今4、50万年前 。2、30万年前的金牛山、鸽子洞文化,5至1万年前的青头山人、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前阳人等古人类,9000年前的海拉尔扎拉诺尔人,7000年前沈阳新乐下层文化 。
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尔西沙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开流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长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遗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西辽河红山文化,东北文化薪火相传,是后来形成的商族、肃慎、东胡、秽貊(扶余、高句丽)等东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
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春秋时期东北西部东胡、北部秽貊、东北部肃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变为汉晋时期东北西部鲜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丽沃沮、东北部挹娄勿吉、南部幽州辽西辽东郡 。
隋唐时期东北西部室韦契丹、东北部靺鞨渤海、东南部高句丽百济、南部安东都护府,由于东北共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交流背景,从唐朝河北道开始,辽、金、元、清、民国北洋奉系、东北人民政府到东北经济区,东北从四大民族体系各自为政,发展到轮流坐庄形成统一的东北历史沿革,为东北各族民族政权7次入主中原打下基础,形成东北共同的文化地理历史沿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北地区
有以下民风民俗: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
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因为天气冷 。还有人参,鹿茸 。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还有蘑菇,野菜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东北民俗图片,东北的民风民俗的资料】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 。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 。“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 。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 。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 。有时还把小仓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 。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 。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狩猎、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 。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 。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 。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 。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
参考资料:民风民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