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仡佬族的习俗

今天分享一篇【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仡佬族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 , 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
仡(ge)佬(lao)族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579 , 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 。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 , 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 , 以杂居为主 。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 , 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 , 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来历习俗
仡佬族的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 ,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 , 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 , 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 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 。唐宋时 , 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 , 统称为“僚” 。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 , 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 。“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 , 古称僚” 。近一、二百年间 , 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 , 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 , 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 , 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 。古僚人 , 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 。距今2100多年前 , 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 , 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 出现了村落和集镇 , 有了君长 , 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 。公元前130年 , 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 , 前111年又分设群 。从此 , 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 。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 , 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7世纪时 , 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 , 建立了羁縻州、县 。这时 , 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 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 , 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
自唐、宋到清代 , 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 , 受尽了压迫和剥削 。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 。后来 , 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 。明末开始“改土归流” , 到清代雍正年间 , 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 , 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 , 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 , 居住区域迅速缩小 , 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 , 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 , 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 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 , 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 ,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 , 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 , 故信奉多种神灵 。清代渐习汉俗 , 崇奉佛、道、儒三教 , 并信巫术 。每家堂屋均设神龛 , 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 。老人亡故 , 要做“亡斋”超度 。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 , 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 。如遇灾祸病痛 , 则许愿还愿 , 即或清平 , 亦祈福延年 。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 , 或设“坛”敬“坛” , 或“还梅山” , 或“送瘟神” , 或“打粉火” 。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 能消灾免祸 , 益寿赐福 。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 。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 , 多在正月 , 祈求一年清吉平安 。“秧苗会”(亦称“保禾会”) , 多在六月 , 祈五谷丰登 。黑神会” , 多在六七月 , 设 。坛”求雨 。“太阳会” , 八九月间久雨不晴 , 影响秋收 , :打辞祈晴” 。“虎豹会”(亦称“山王会”) , 冬腊月间 , 设“酸”驱遣虎豹 , 保境安民 , 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
仡佬族的饮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 , 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 那里地形复杂 , 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 山地种植玉米 , 平地种植水稻 , 因此 , 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农忙季节日食三餐 , 农闲多食两餐 , 正餐之外 , 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 。肉食以猪肉为主 , 鸡、鸭、羊肉次之 , 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 。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 , 有“三天不吃酸 , 人要打捞窜”之说 。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 , 亦为待客和节日食品 。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过春节时 , 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 , 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 , 供奉祖先 , 三天之后才可食用 。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 , 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 。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 , 都要宴请宾客 , 但均要做粑粑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 , 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 , 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 , 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 , 称为“混合饭” 。
为了祛潮取暖 , 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 , 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 , 不过 , 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人爱饮酒 , 多为自酿 。先年有咂酒 , 以编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 , 发酵后贮坛密封 , 预置竹管 , 用时含管吸饮 。后多为甜酒、烧酒 。甜酒俗称“酷糟” , 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 , 多用于煮汤圆、鸡蛋 , 或用凉水冲饮 。烧酒亦称火酒 , 用玉米或高梁酿制 , 其味浓烈 , 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 。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子烟) , 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 , 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 。茶分清茶、油茶 。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 。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 , 将干 , 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 , 称“茶羹” , 再加油煎羹 , 添水煮沸 , 加盐 , 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调味 , 即可饮用 。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 , 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 , 并视为待客佳品 , 有的日食三餐不离 , 否则精神不振 。居住在旧城、隆兴一带的记佬族多无“吃油茶”习俗 。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 , 加配滑肉(亦称酥肉)、粉条、黄花、木耳、豆类制成品等凑满“八大碗”或“十大碗” , 俗称“大水席” 。托情议事 , 往未酬醉 , 肴暖尤丰 。大矸、三桥一带盛行“三么台” , 即筵席分三台吃完 , 先酒次茶后饭 , 或先茶次酒后饭 。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 , 酒佐冷盘热炒 , 饭加蒸碗汤菜 。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 , 左右席各3人) , 旧城、蟠溪、院溪一带每桌12人 , 县城每桌8人 。
特色饮食
油茶:
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家喜欢吃油茶 。制法是用猪油放于铁锅内加热 , 拌以蛋、肉 , 再掺水 , 放些盐、糖熬成 , 以作饮料 , 配以包谷花、米花、酥食、麻饼、花生、糯米粑 , 干、衡相配 , 作待客之用 。
百合:“百合肉丝”是仡佬族地区味道别具一格的名菜 。务川百合粉 , 加工精细 , 粉质松散 , 光滑细腻 , 清香可口 。
务川牛肉干:
具有民族风味 , 色棕红 , 味鲜美 , 因这里山区牛多肉嫩 , 务川牛肉干销往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
道真旧城灰豆腐果:
以黄豆制成豆腐 , 再用桐壳灰、草木灰副本后叶灰、荞子秆灰等 , 用传统方法加工精制而成 。质地绵酥 , 色灰白 , 鲜香可口 。
仡佬族的民族节日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 , 特别是在黔中 , 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 , 语言 , 习俗差别也较大 , 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 。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 。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大年: 一般正月十四 , 主要活动有 , 吃菜板肉 , 上坟 , 祭祀祖先(献饭) , 祭祀四官老爷 , 秧苗土地 。晚上插天香 , 追虫虫蚂蚁 , 追亮火虫 , 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 , 倒静茶 , 抢银水 , 吃汤圆 , 献饭 。大年重在灯 。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 , 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
清明节:跟祖坟挂青 。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 , 吃粽子 。祭祀祖先 。
月半: 一般七月十四 , 割新谷尝新 , 祭祀祖先 。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 , 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 , 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 , 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 , 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 , 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 , 同时鸣粉枪、放鞭炮 。然后杀牛 , 割下牛心 , 每户一份 , 表示全族团结一心 。随后 , “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 , 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 , 全族欢聚一堂会餐 , 直到天黑 。次日 , 各户举行家宴后 , 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 , 唱歌、谈天 。据说 , 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 , 打糍粑 , 走亲戚(送糍粑) 。
小年: 一般腊月三十 , 主要活动有 , 吃菜板肉 , 上坟 , 祭祀祖先(献饭) , 晚上祭祀四官老爷 , 秧苗土地 。第二日早上 , 倒静茶 , 抢银水 , 吃汤圆 , 献饭 。小年重在火 。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 , 嘉靖《贵州图经》载 , 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 。清《安顺府志》载 , 仡佬“以十月为岁首” 。清代以来 , 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 , 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 , 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 , 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 。各地仡佬族过年 , 要打糯米粑供祖 。糯米粑有大有小 , 数量有多有少 。各寨、各姓氏 , 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 , 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
除夕 , 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 , 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 , 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 , 一个是春节 , 另一个是仡佬年 , 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 , 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 , 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 , 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 , 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 , 带着红纸鞭炮 , 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 , 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 , 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 , 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 , 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 , 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 , 要说:“喂你饭 , 结串串;喂你肉 , 结坨坨” , 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 , 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 , 祈祝丰年 。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 , 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 , 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 , 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 , 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 , 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 , 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 , 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 , 五谷丰登 , 人畜兴旺 。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 , 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 , 祭祀祖先 , 感谢祖先的恩德 , 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 , 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 , 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 , 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 , 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 , 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 , 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 , 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 , 他们将它种下 , 但是所获不多 , 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 , 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 , 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 ,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 , 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 。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 , 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 , 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 。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 , 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 , “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 , 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
敬雀节上 , 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 , 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 。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
山节
农历三月 , 春山明媚 , 春雨融融 , 春燕归来 , 万物复苏 , 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 , 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 , 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 , 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 , 则轮流主持 , 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 , 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 , 主持人面对神树 , 恭恭敬敬地献祭 , 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 , 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 , 备受爱护 , 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 , 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 , 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 , 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 , 有“抢春水”的习俗 。
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 , 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 把水挑足 , 并准备好鞭炮 。“立春”这天 , 不洗衣服 , 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 , 也不扫地 , 不挑水 。“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 。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 , 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 , 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 , 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
鸡叫头遍 , “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 , 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 , 不出声 , 也不能响动 , 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 。然后用碗轻轻舀水 , 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 。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 , 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 , 谁家的鞭炮先响 , 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 , 那家的娃娃勤快 。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 , 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 , 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 , 把“春水”烧开 。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 , 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 , 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 , 吃元宵 , 祝福全家人平安 。
六合宴
所谓“六合” , 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 , 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 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
那么 , 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 , 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 , 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 , 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 , 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 , 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
婚庆礼仪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 , 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 。进门前 , 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 , 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 , 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 , 必须唱得合乎规矩 , 否则要遭哄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 , 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 , 给祖宗父母磕头 , 尔后“强抱”入轿中 , 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 , 才交给男方轿夫 。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 , 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 , 途中鸣号放炮 , 吹吹打打 , 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 , 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 , 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 , 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 , 婚礼更有趣 。新郎骑马去迎亲 , 有4个伴郎相陪 , 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 , 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 。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 , 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 , 表示女家富有 , 不稀罕你这点礼品 。新郎到了女方寨门 , 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 , 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 。新郎跑进女方家门 , 马上有“敬亲酒”招待 , 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 。敬酒毕 , 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 , 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 , 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 。第一台是茶席 , 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 。第二台是酒席 , 要喝白酒 , 吃各种凉拌拼盘 。第三台是正席 , 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 , 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
婚宴中 , 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 。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 , 一弯一直 , 竹节没有完全打通 。饮用时打通竹节 , 直管进气 , 弯管咂吸而饮 , 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 , 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仡佬族的习俗】·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