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天行有常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 。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天论》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松柏”出自于战国荀况的《荀子·大略》 。
《荀子·天论》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为尧而存在,不为桀而灭亡 。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吉利,用导致混乱的措施去适应它就凶险 。加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规律而不出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
他的另一个含义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
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文章插图
松树四季常青,不畏严冬 。在文学作品中,松树往往代表着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精神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文章插图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也就是说,只有天气寒冷的时候,才发现别的树木都凋零了,只有松柏还傲然挺立 。一句话道明了松树的铮铮铁骨 。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松也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 。
(一) 李白平素最爱游历山川,曾写过一首《南轩松》 。全诗如下: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
窗边有一棵孤立的青松,苍劲挺拔,枝叶繁茂 。风起时,松枝摇曳,潇潇洒洒惹人羡慕 。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 。古松是多么高大呀,树下早已长满青苔,周围的云霞都被树荫染绿了 。只是,这巍巍苍松,何时才能冲破云霄,直上千尺呢 。
李白一生都在入仕与云游之间徘徊 。诗中以孤松自诩,虽然像松希望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然而内心却又对入仕充满期待,渴望有一天能冲破云霄,一展凌云之志 。所以说,李白是很矛盾的 。
(二)陶渊明也写过一首《饮酒》(其八),也盛赞了松的与众不同 。全诗如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
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以青松自比,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的人格,众草暗指那些趋炎附势无节操之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 。既然无法与别人同流合污,何不敞开心胸,做真实的自己呢?
(三)现代诗人陈毅有一首五言诗《青松》,很直白的文字,尽显松的高洁 。原文如下: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
寒冬腊月,大雪压松,气候越是恶劣,大雪越是压迫,松树却越发挺拔,且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
本诗看似写松,实则是以松喻人,赞扬了人民群众的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精神 。
结语
松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皑皑白雪,幽幽青松 。青松就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杆,任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它始终屹立在山巅,风吹不到,雨打不朽 。
我们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面对着金钱美色的诱惑,一旦向财色名利屈服,等待我们的就是万丈深渊 。只有像松柏一样,坚持自己的秉性,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方能站在群山之顶,傲视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