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x支持无线充电嘛 iPhoneX是否支持无线充电



文章插图
iphonex支持无线充电嘛 iPhoneX是否支持无线充电

文章插图
事物总是在挣脱世界的千丝万缕之后才能成长 。初生于这个世界 , 通过剪断脐带 , 我们和母体分离 ,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网络将这个世界的距离由长度单位缩短到时间单位 , 起初的它也是通过一根电缆线传播信息 , 如今它们也挣脱了电缆的束缚 , 以空气为介质 , “无线”成为了它们的新前缀 , 甚至还有了一个时髦的英文名Wi-Fi 。手机 , 我一度认为它是电话听筒“挣脱”了电话线之后的产物 , 有线充电器作为它最重要的伴生配件 , 插上之后 , 世界的中心就从你 , 变成了它 。
不知道现在大家身边是否正在出现这样一类人 , 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着一个像是商场里展示用的“手机支架” , 每天早上落座之后 , 他总会自然而然的将手机放在支架上 , 之后手机就出现了开始充电的动画 , 而你却从未见他掏出过充电线为手机充电 , 一切的关键 , 就在那个“手机支架”上 , 或者我们应该叫它“手机无线充电底座” 。
手机 , 作为目前高精密、高集成、高便携性的电子产品的代表 , 自1973年它第一次邂逅人类之日起 , 在它身上所上演的“续航进化论”便从未谢幕 , 而如今旗舰机“手机续航进化论”的主题 , 很明显已经锁定在了“无线充电”的身上 。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五福一安或者是10瓦 , 无线充电如今的功率甚至已经达到了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文件限制程度 。底座也好 , 磁吸也罢 , 一切事物“无线化”的需求 , 今说到底不过都是人类一种终极意志的体现 , 为了自由 , 为了不受约束 。
怎么说呢?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放一冲吧
其实一路伴随着手机硬件、性能、形态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革新的 , 还有手机的充电技术 , 从早期的可拆卸电池 , 到现在完善的闭合一体化整机充电形态 。随着制造工艺精密度的提升 , 手机内部所能集成的元器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 和硬件功能同步增长的还有手机的功耗 , 就像是一个“小黑洞” , 外表看着不大 , 吞噬电量的能力却快的吓人 。
一味的靠增大电池容量来缓解续航问题显然不符合当下智能手机的发展节奏 , 就以目前的手机电池制造工艺来说 , 想要进一步提高容量的同时还能削减整机的厚度与重量 , 这显然是一道可以类比“如何让2大于4且同时又小于1”的命题 。既然“容器”的大小已经做到了瓶颈 , 厂商们觉得不如“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 通过加快每次“灌满容器”的时间 , “变相的”做到续航的延长 , 也就是说“2虽然不可以一次性大于4 , 但2+1+1+1……却可以” 。通过“效率”去弱化“频率” , 这就是为什么“快充”能够逐渐成为手机刚需功能的最主要原因 。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 即使目前最快的商用快充已经可以干到120W , 甚至马上就要刷新到125W的程度 , 可我们终归还是拜托不了那条不算长的“充电线” 。每次充电时 , 总是要以插座为圆心 , 以充电线为半径 , 稍不留神因为打游戏太激动、打电话太投入而忘我的走出那“一亩三分地” , 之后将要迎接的 , 不是手机被拽掉 , 就是充电器被拽掉 , 再不然就是手机连着充电器带着插板一起被拽掉的悲剧 。于是人类情绪底层的“自由意志”再一次推动着创造力 , 电磁线圈的所产生的磁场魔力令所有进入其中的人都无法抗拒 , 于是“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 并且已经成为目前旗舰机的主流功能点 。
无论是早先的“躺平充”还是如今更加方便的“立式充” , 甚至是被苹果“翻红”、被realme跟进的“磁吸充” , 毫无疑问的 , 无线充电都令手机摆脱了“充电线”的牵制 , 不仅更加符合现如今消费者对于碎片化充电的需求 , 同时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随用随拿 , 随放随充”的超高接触频次与近乎下意识的动作幅度 , 会让我们忘掉“充电”这一过程 。
虽然这种可以同时满足我们“使用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充电技术 , 它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 起码在“让人去接受”这件事上 , 它花了12年的时间 。2009年1月9日 , Palm在CES展会上公布其新一代操作系统webOS及首款手机PalmPre 。就是雷军微博提到的那台手机 , 这款手机在国内被称为胖梨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 , 让这部手机没有采用当时刚刚出炉Qi无线充电标准 。体验无线充电 , 需要换上专用的后盖 , 和PalmTouchstone无线充电器 。5w的充电功率 , 充满PalmPre搭载的1150mAh的电池需要一个小时四十分钟 。2011年8月8日 , 日本运营商NTTDocomo联合夏普发布了智能手机SH-13C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qi标准协议的无线充电手机 , 但是却因为品牌闭塞的战略导致它鲜被人知 。
PalmPre手机
夏普SH-13C
但好在如今的“无线充电”撞上了“极速快充” , 两者融合之后的化学反应 , 在厂商们孜孜不倦的“催化下”开始变得愈发耀眼 。小米、OPPO、华为、Apple , 它们都是无线充电的积极拥护者 , 2021年截至到目前 , 已经发售或者确认要发售的旗舰新机中 , 大部分都加入了“无线快充”功能 , 而对于还未亮相的新机 , 消费者们追问“是否支持无线充电”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 随着现在各家的无线充电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 晒“无线快充的功率”已经成为了各家“秀肌肉”的新方式 。只是如今一纸文件下 , 为了安全与稳定 , 无线充电功率的“野蛮生长”被限制在了50W之内 , 这是否也意味着 , 当功率达到顶峰之后 , 无线充电的形式能够带来一些新花样呢?
线圈与线圈之间的遥相呼应这是一种源自“贴贴”的技术
1978年 , 美国人乔治·博格尔开启了给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先例 。1994年 , 日本村田制造公司宣布实现“磁耦合谐振” 。2006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功实现2米的传输试验 。其实无线充电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 , 它以著名的电磁感应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 , 简单的说就是高中物理知识 , “电生磁 , 磁生电” , 电流在流过线圈的时候 , 会产生磁场 , 而靠近磁场的线圈 , 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 从而实现了电流的无线传递 。其原理无限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变压器 。其中电磁感应技术因为充电效率更高、电路结构比较简单而被广泛运用于手机无线充电方案中 。
在手机等产品上已广受肯定的有2种技术:电磁感应与电磁共振 。如果我说其实大家很早就接触过所谓的“无线充电”功能了 , 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内还相当的风靡 , 你是否会有很多问号?我提几个关键字或许会让你们恍然大悟:直板功能机、可拆卸电池、万能充…… , 没错 , 其实在早期的直板功能机时代 , 可自行拆卸、更换电池的设计 , 让一种“夹子式”的“万能充”种类产品异常风靡 , 手机用一块儿 , 万能充冲一块儿 ,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现在的“快充”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了“此无线非我们今天要讲的无线” , 它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无线充电”的功能 。
那么 , 手机上的无线充电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 , 厂商需要在手机和无线充电板上各安装一个线圈 。当充电板的线圈接通电源之后会产生一个不断变化的磁常当我们把手机放在充电板上的时 , 手机背盖上的线圈就会感应到磁场的变化并产生电流 , 然后手机再把电流转化为直流电给手机电池进行充电 。目前来说 , 手机无线充电的有效充电距离大概在10mm以内 , 因此市面上的无线充电器 , 一般都需要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板上且位置对齐才能有效工作 。
说到“对齐” , 在这里我十分想吐槽一下忍了很久的iPhonemini产品线以及iPhoneSE2 。是的 , 无论是iPhoneSE2、iPhone12 mini还是今年最新的iPhone13 mini , 他们在手感上确实很美好 ,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机身“等比缩斜的关系 , 它们手机内部的无线充电磁圈位置也比正常的“中杯”手机矮上一截儿 , 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三部手机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立式无线充电底座都无法兼容 , 上下双磁圈的底座还好 , 可以把手机横着放 , 单磁圈的底座手机放上去完全没有反应 , 因为位置对不上 , 只能在手机下面垫一条纸或者别的东西把手机抬高才可以 , 但是 , 稍有不慎手机就会掉下来 , 深有感触的朋友萌 , 把煎熬打在公屏上 。脱下“痛苦面具”的办法 , 似乎就是“躺平”的放在充电板上 , 或者另外购买苹果官方的MagSafe充电器 , 希望果果能在下一代iPhone14 mini的身上对此做以改进 , 如果还有iPhone14 mini的话 。
那么言归正传 , 实际上 , 世界范围内的手机市场 , 开始对“无线充电”有初步认知的起源 , 还是要从摩托罗拉DroidBionic(XT875)、Lumia810以及谷歌的Nexus4开始 , 前者发布于2011年9月7日 , 而后两者则同生于2012年 。三者仍然维持5W的无线充电功率 , 对于当时的用户们来说 , 无线充电功能的“功能意义”要大于“实际用途” , 更多的时候 , 他们更愿意将这项功能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卖点罢了 , 基本只存在于演示 , 而没能付诸日常实用 。
摩托罗拉DroidBionic(XT875)
Lumia810
Nexus4(LG E960)
真正将无线充电变为“日常可用”的频率 , 还是要从三星和苹果这两位Android和iOS阵营各自的“大哥”说起 。2015年 , 同样基于Qi标准的三星Galaxy S6系列正式发布 , 或许是因为三星将无线充电的功率提升到了10W , 用户开始能够“感知到”无线充电的实际使用意义 , 渐渐的大众才开始认识到无线充电的实用性 , 这对于当时电池电量还停留在2000mAh左右的智能机时代来说 , 是个十分重要的使用体验提升 。如果Galaxy S6只是被点燃的引线前端 , 那么iPhone 8以及iPhone X系列就是真正将“无线充电”功能在用户群体中引爆的爆点 , 7.5W的充电功率 , 却将2017年转变为了整个手机无线充电行业真正爆发的一年 。
三星Galaxy S6
当时展示的AirPower能够支援多款苹果装置同时充电 , 再加上Qi更新了1.2版本后开始支持15W的无线快充功率 , iPhone 8以及iPhone X系列带动了相关的配件厂商开始积极开发兼容iPhone 7.5W规格的无线充电配件 。尽管AirPower目前已经宣布狗带 , 但要知道 , 在这之前苹果并未在任何一款 iPhone机型中加入无线充电功能 。
AirPower发布
AirPower
于是从2017年iPhone正式加入无线充电功能后 , 其他手机厂商纷纷开始跟进“无线充电”的功能 。金立于2018年1月正式发表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M7 plus手机 , 成为中国国内首款实现无线充电的手机品牌 。同年 , 华为紧随其后 , 在其发布的华为P20保时捷版本上真正意义的实现了10W的无线快充技术 , 同时将全新的“AirFuel标准”带入到整个智能手机无线充电的行业中来 。
华为P20保时捷版本
AirFuel标准
“AirFuel标准”其实是由原本的无线充电两大联盟的PMA和A4WP在2016年合并之后而来 , 从那时起 , 无线充电的市场局面已由PMA、A4WP和WPC的“三国争霸”演绎到AirFuel与WPC(Qi)的“南北战争” 。合并后的AirFuelAlliance联盟拥有着195家会员企业 , 包括譬如AT&T、博通、IDT、英特尔、联发科、Qualcomm(高通)、三星电子、星巴克等等知名的半导体、消费电子以及商业零售品牌厂商 。Qi的势微 , 现在看来似乎是可以预见的必然 。
至此 , 无线充电的充电功率开始进入一发不可收拾的猛增状态 。2019年2月20日 , 小米9发布 , 凭借着全球首发的“20W极速快充”技术 , 正式刷新了当时手机无线充电功率的最高纪录 , 同时也真正意义上的开启了“无线充电”的“快充”时代 。同年下半年 , 小米9 Pro系列以30W的无线充电功率刷新了自己的记录 , 69分钟左右就能充满4000mAh容量的电池 , 似乎在这时 , 小米就已经和无线充电“死磕”上了 。
HUAWEI Mate 30 Pro
荣耀V30 Pro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HUAWEI Mate 30系列以及荣耀V30 Pro系列 , 两者凭借着27W的无线快充功率紧随小米之后 。无线快充如今在旗舰机上大放异彩 , 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人们对于无线充电这种新型充电方式的接受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 而关于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快充”的新一轮技术浪潮 , 其实有人早已经暗中准备好了 。
OPPO小米疯狂“内卷”苹果realme“文艺复兴”
【iphonex支持无线充电嘛 iPhoneX是否支持无线充电】如今提到“充电技术” , 大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 , 一定是小米、OPPO和iQOO;如果再细化一点 , 提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线充电技术” , 那一定还有小米、OPPO , 然后再加一个苹果 。
OPPO Ace2
2020年4月13号 , OPPO Ace2发布 , 无线充电的功率正式进入40W的时代 , 同年7月15日 , 在OPPO的充电技术交流会上 , 正式对外发布了65W的无线充电技术 。纵观当时各家所发布的旗舰新机 , 绝大部分都将无线快充做到了20W以上 , 就比如华为P40系列和荣耀30系列这两款年更的旗舰系列 , 纷纷都上了“无线快充”的车 , 而厂商对用户的“教育”也开始初见成效 , 现在的消费者在关注一款新机的时候会额外看看它是否支持无线充电以及无线快充的功率是多少 , 这种逐渐将“无线快充”常态化的趋势也让不少厂商发现了新的产品宣传点 。就比如配备了30W无线充电的一加8系列 , 就比如当时关注度极高的魅族17 , 魅友们最关心的就是支不支持无线快充 。
或许是出于对新技术的打磨以及追求绝对的稳定 , OPPO展示的65W无线充电技术迟迟没有在产品上正式商用 , 所以大家不妨猜猜 , 谁是目前无线充电商用功率最高记录的保持者?没错 , 正是小米 。不过这个最高记录其实属于两部手机 , 有一个显性的 , 有一个隐性的 , 一个是参数上的 , 一个是体验上的 。
“显性”记录的保持者 , 很明显就是“安卓之光”小米11 Ultra , 67W的无线快充功率 , 15分钟便能充满60%的电量 , 最终仅耗时37分钟便能充满5000mAh大电池 。这样的成绩显然“刺激”到了行业内的其他厂商 , 各家纷纷都在通过官微晒出自己79、80、90、100瓦等等高功率的无线快充技术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2021年无线充电功率将要赶超有线充电刷新出新纪录时 , 一纸国家工信部在今年2月中旬推出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将整条在无线充电跑道上赛跑的厂商们全部打回同一起跑线:《规定》中提出的 , 将从2022年1月起 , 规定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进口至中国境内销售 , 并且针对移动装置使用的无线充电设备 , 其额定传输功率不得超过50W 。所以华为P50系列、iQOO8系列等等这些旗舰的无线充电功率 , 都变为了统一的50W 。
该标准的本质目的 , 其实是为了减少电磁干扰 , 避免影响空中无线射频 。这无疑就是让一些已经开足马力 , 准备新品“发令枪响”就一飞冲天的新产品立刻熄火 , 要知道一款新品的开案研发时间 , 要比它的发布时间早上起码一年以上 , 甚至更久 , 小米MIX 4就是这样一款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产品 。
面对突如其来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 MIX 4选择了更为含蓄的方法 , 为快充增加了“疾速模式”的开关 。一般情况下 , 小米MIX 4的无线快充功率为符合《规定》最高标准的50W , 充满整个手机要40分钟 。在开启“疾速模式”后 , 整部手机的充满时间被缩短到了30分钟以内 , 很显然 , 和同类搭载了50W无线充电的产品相比 , 这个速度显然是“超速了” , 至于原因 , 懂得都懂 , 所以小米MIX 4的亮点不仅仅只是屏下镜头 , 隐性的商用“无线充电速度保持者”或许也能成为你关注它的理由 。
当功率被限制 , 无线充电如何还能带来新的改变?不如 , 从“形式上”玩儿出点新花样吧 。创意与形式……这个组合…… , 融合在一起大家的脑子里一定只能想到一家厂商了 , 没错就是苹果 。其实早在去年 , 也就是iPhone12系列发布的时候 , 苹果就已经对现有的无线充电设备形式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 “磁吸”是苹果赋予手机无线充电设备的全新形式 , 严格意义上来说 , 从iPhone12系列开始支持的MagSafe , 是创新 , 也不是创新 , 更准确一点来说 , 这其实是早已在Mac上退役的MagSafe在iPhone上的重新“翻红” 。
MagSafe充电线原本是MacBook笔记本的充电线 , 同样是借助磁力 , MagSafe充电线可以实现与电脑充电接口的自动吸附 ,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 一是用户在充电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盲操 , 而不用刻意去对准充电线与充电口;第二是用户可以随取随走 , 轻轻一拔即可分离线与电脑 。iPhone上的MagSafe无线充电器同样有这样两个好处 , 借助内置于iPhone的磁铁线圈 , iPhone与MagSafe无线充电器贴近之后 , “咔嗒”一下就牢牢地贴在了一起 ,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用担心因位置错位不能充电的问题 。强力的磁铁还为iPhone带来了更多的无线充电姿势和配件 , 比如现在很多MagSafe无线充电支架不仅可以让iPhone悬空竖置 , 横屏放置也可以 , 不过最重要的是 , MagSafe淡化了充电的过程 , 轻轻一放充电开始 , 随手一拿充电结束 , 这个让充电 , 增添了更多的仪式感 。
当无线充电以“磁吸”的方式出现在手机上时 , 对于早已经充斥了各种“底座”的市场来说 , 是新潮的 , 奈何安卓阵营在当时自带“磁吸充电”的设备和配件还是空白 , 但既然是“潮”的 , 自会有“以潮为生”的安卓品牌进行跟进 , 2021年8月3日 , realme正式召开了“MagDart磁吸无线闪充”创新技术发布会 , 首次将“磁吸无线闪充”这个名词 , 带入到安卓机的世界 , 为用户创造了新的惊喜 。
在这场发布会中 , realme发布了安卓首款磁吸无线充电手机realme Flash、业界迄今最快的 50W MagDart磁吸无线闪充适配器、业界迄今最薄的15W MagDart磁吸无线闪充适配器、以及MagDart磁吸无线闪充移动电源、MagDart磁吸无线闪充保护壳、MagDart磁吸环闪自拍灯、MagDart磁吸卡包等一系列充满创意的MagDart生态磁吸配件 。
所以说 , 50W让当前的手机无线充电功率停止了“内卷” , 转而 , 厂商们又可以返回投身到电池技术与“无线充电”形式的研发中 , 比起单纯的“刷数据” , 新形势和创意 , 难道不更令人感到兴奋吗?
隔空充电与反向充电前者似乎才是最理想的形态
说了这么多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 其实目前的“无线充电” , 只是帮手机摆脱了“充电线” , 却没有帮“人”走出充电圈 , 没有让手机充电像连接Wi-Fi、接收手机信号那样实现真正的 , 脱离设备桎梏的“自由” 。不过 , 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距离似乎已经不太远了 , 因为“隔空充电” , 已经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
2021年1月29日上午 , 小米、摩托罗拉争相对外公布了自己的“隔空充电技术” 。小米的隔空充电是通过小米自研隔空充电桩实现的 , 充电桩内置5个相位干涉天线 , 可对手机进行毫秒级空间定位 , 精准探测手机位置 , 144个天线构成的相位控制阵列 , 通过波束成形将毫米波定向发射给手机 , 手机通过微型信标天线接收 , 可实现数米内5瓦远距离充电 。同时 , 小米自研隔空充电技术还可为智能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隔空充电 。未来客厅 , 包括音箱、台灯等小型智能家居产品 , 都可以实现无线供电设计 , 彻底摆脱电线束缚 , 真正实现客厅无线化 。
而摩托罗拉的“隔空充电”技术则可以在1米的距离内为多台手机同时充电 , 拥有更高自由度的同时 , 还兼具安全性能 , 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充电 , 并且已经可以做到远远大于当前以Qi技术为主的接触式充电 。
面对“突如其来”的隔空充电技术 , 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光电技术专家也表示:隔空充电技术不困难 , 关键是习惯和价格 。关键的亮点 , 恰恰就是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它们的亮点 , 因为对于“隔空充电” , 消费者还是对辐射、稳定性等方面 , 报以观望的姿态 。然而“隔空充电”的接力还远没有结束 。2021年2月23日 , 在上海MWC大会上 , OPPO也正式向大家展示了旗下的“隔空充电技术” 。或许在明年 , 也可能是后年 , 总之不会太久 , “隔空充电”技术就能真正的商用 , 铺开在我们的生活中 , 而到了那时 , 手机充电器也可能会从“私人物品” , 变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一定 , 例如“基站”那样?
在文章的最后 , 我想以“有来有回”作为结尾 , “无线充电”并不是一个单项输出的功能 , 目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 , 普遍都会“附赠”7.5W-10W的反向无线充电功能 , 华为Mate 20 Pro就是“反向无线充电”商用的开山产品 。
华为Mate 20 Pro支持反向无线充电
和有线充电一样 , 之前手机上的“反向充电”是需要通过OTG功能以及OTG转换线才能实现的 , 而华为Mate 20 Pro“无线反向充电”的这一功能设定 , 将手机端的无线线圈设定为“双向输出” , 可以发出电磁波给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充电 , 这一实用的功能极大的拓宽了“无线充电”的使用场景 , 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就比如三星自Galaxy S20 ultra之后 , 它的“反向充电功能”就可以为自家的Galaxy Buds+耳机提供无线充电功能 。相对的 , “反向充电”功能也在反推着诸如AirPods等此类的TWS无线蓝牙耳机加入对无线充电的支持 , 手机与配件间的这种相互促进的推动发展 , 形成了一种非常良性的产业技术循环 。
无线车充
只是目前手机“无线充电”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吗?并没有 , “无线车充” , 在我看来仍然还是一片“蓝海” 。目前有车的人越来越多 , 车载充电在未来必然是移动终端和智能汽车绕不开的点 , 而就目前看来 , 已经有不少厂家开始推出自己的“大功率原装无线车充”配件了 , 这部分的市场究竟多久能被填满 , 谁有将拿下其中的主导权 , 也是一件相当令人期待的事 。
“自由”的体验终将变为“无感”的日常
为什么人类痴迷于对科技的革新 , 科技所能带我们的最终奥义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 就是“自由” , 是从容到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我们的周边与生活 , 而无线充电的方式 , 恰巧符合了这一点 。“自由”的体验终将变为“无感”的日常 , 无线充电极有可能在未来消灭“手机上最后一个开孔” 。如果有机会 , 请尝试去体验一下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 , 试着收起充电线 , 感受即放即冲的便利 , 你会发现 , 那些只存在于“我觉得”之中的设想与不适应 , 都会变成“好用”的现实 。